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均籴的意思、均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均籴的解釋

宋 代按照人戶家産、土地多少,分等攤派征購糧食的制度。購價往往低于市價。 徽宗 政和 三年(公元1113年)始行于 陝西 ,後推廣至諸路。參閱《文獻通考·市籴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均籴”是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一項重要的糧食政策與制度。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1. 核心含義:政府統一征購糧食

    • “籴” (dí): 在漢語中,“籴”專指買入糧食,與“粜”(賣出糧食)相對。
    • “均”: 這裡主要表示統一、平均、調節的意思。它并非指絕對平均地購買,而是指政府通過統一的政策、标準(如按戶等、田畝數等)來征購糧食,以達到調節市場、平均負擔或保障供應的目的。
    • 合義: “均籴”即指封建國家(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按一定的标準或比例,強制性地向民間(主要是農民或地主)統一征購糧食的制度。其本質是政府主導的糧食收購行為,具有強制性或半強制性。
  2. 實施方式與目的:

    • 調節市場,平抑物價: 政府在糧食豐收、價格較低時進行“均籴”,增加官方儲備,防止谷賤傷農;在糧食歉收、價格高漲時,則開倉“平粜”(平價出售),以平抑糧價,穩定民生。這類似于常平倉制度的功能,但“均籴”更側重于收購環節。
    • 保障軍需與官俸: 特别是在宋代,為了應對龐大的軍隊和官僚系統的糧食需求,以及邊境駐軍的供應,“均籴”成為籌集軍糧、官糧的重要手段。政府通過“均籴”将糧食集中到官方糧倉。
    • 抑制兼并,平均負擔: 理論上,“均籴”會按照戶等(戶籍等級,依據財産劃分)或田畝數量來攤派征購任務,意圖讓富戶承擔更多,減輕貧戶負擔,抑制豪強囤積居奇。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出現富戶轉嫁負擔、胥吏盤剝等問題。
    • 配合其他政策: “均籴”常與“和籴”(政府以協商價格向民間購買糧食,理論上自願,後期也常帶強制性)、“括籴”(強制征購餘糧)等政策并存或交替使用,有時界限并不清晰。它也是王安石變法中“均輸法”在糧食領域的一種體現或延伸。
  3. 曆史背景(以宋代為例):

    • 宋代是“均籴”制度實施較為頻繁和典型的時期。北宋時期,為應對與西夏、遼的戰争,軍糧需求巨大,“均籴”成為重要的財政手段。
    • 南宋時期,疆域縮小,財政壓力更大,“均籴”的強制性和普遍性進一步增強,有時甚至演變為一種變相的賦稅,加重了民衆負擔。
    • 具體操作上,宋代“均籴”有“對籴”(按田畝或稅糧額攤派)、“結籴”(向富商攤派)、“寄籴”(委托地方收購)、“括籴”(強制征購餘糧)等多種名目和形式。

“均籴”是中國古代(尤以宋代為盛)政府為調節糧食市場、保障國家糧食儲備(特别是軍需和官俸)、抑制兼并而實行的一種強制性或半強制性的統一征購糧食的制度。它以行政命令為基礎,按戶等、田畝等标準攤派征購任務,是國家幹預經濟、掌握重要物資的重要手段,其效果與執行情況密切相關,常因吏治腐敗、攤派不均而引發民怨。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均籴是宋代一項政府主導的糧食征購制度,其核心特點與曆史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均籴(拼音:jūn dí)中的“均”指按戶等均攤,“籴”意為低價買入糧食。該制度根據民戶的家産、土地規模劃分等級,分派征購任務,且政府定價常低于市場價,帶有強制性質。

實施特點

  1. 等級攤派:依據家庭資産與土地占有量劃分戶等,富戶承擔更多征購量;
  2. 區域推行:始于1113年宋徽宗政和年間的陝西地區,後逐步推廣至全國諸路(行政區劃);
  3. 政策目的:調節糧食供需,充實官府糧倉,尤其在邊陲地區保障軍需。

曆史評價 文獻如《文獻通考·市籴二》記載,均籴雖緩解了政府財政壓力,但因低價強購加劇了民衆負擔,成為宋代經濟調控的雙刃劍。

别人正在浏覽...

百子池邦禮闆眼悖入悖出變形側附差錯察裡津常滿燈塵相恥笑出現悴容打抹打手風品富埒陶白副尉高分子功能材料浩皛和服衡權賀雅紅腐黃號豁剌剌呼應家規劍跗家親街景紀綱苴布窭狹開取狂僻蘭情蕙性梁台麟冢律斬彌曆拗峭偏蔽淺澱潛狙傾巢三清境生死文字生願順道酸霜探奇同聲翻譯土場物宗想屬線雞險韻小豎子心甘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