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玉制樂器。《漢武帝内傳》:“ 王母 乃命諸侍女 王子登 彈八琅之璈,又命侍女 董雙成 吹雲和之笙。” 宋 劉過 《賀新郎·平原納寵姬能奏方響席上有作》詞:“試一曲,琅璈初奏。” 明 高啟 《蔡經宅》詩:“冷風吹動天樂鳴,璚簫琅璈和鸞笙。”
“琅璈”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通常與道教文化或古代文學相關。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字義拆解:
文獻用例: 在道教典籍和詩詞中,“琅璈”多指仙樂或仙界樂器。例如:
“琅璈虛節按宮商,寶鼎凝膏結夜霜。”(宋代詩作) 此處形容缥缈的仙樂之聲。
文化意象: 該詞常與“鸾歌”“鳳舞”等詞并用,營造超凡脫俗的意境,體現古人對仙界的想象。
由于該詞現代極少使用,若在具體文本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引申為“珍貴之音”或“玄妙事物”。若您有具體出處,可提供進一步分析。
琅璈(láng áo)是一個漢字詞語,代表了一種具有珍貴價值的瑞玉,常用來形容珍貴、美麗的東西。
琅璈的部首是玉字旁,表示與玉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琅璈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琅璈》一篇中,用來描述一種美麗的玉器。
琅璈的繁體字為「瑯琊」。
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有所變化,琅璈在從簡體轉變為繁體的過程中可能經曆了一些變化。不過,現代漢字的簡化主要發生在20世紀,琅璈在這之前已經被固定為今天的形态。
1. 這幅畫中的寶石琅璈,散發着耀眼的光芒。
2. 他為她買了一枚琅璈戒指,象征着他們的珍貴愛情。
- 琅: 琅珰(láng dāng),形容珍貴、美麗。
- 璈: 石璈(ào),古代佩帶在帽上的瑞獸形狀的裝飾品。
玉石、寶石、珍寶
凡石、普通、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