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察。《梁書·賀琛傳》:“辭無粉飾,削稾則焚。脫得聽覽,試加省鑒。如不允合,亮其戇愚。”
“省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省鑒(拼音:shěng jiàn)意為審察,指通過仔細查看、分析以作出判斷或決策。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
省(shěng)
鑒(jiàn)
《梁書·賀琛傳》中曾用此詞:“辭無粉飾,削稾則焚。脫得聽覽,試加省鑒。” 此處“省鑒”強調對言辭内容的審慎考察。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梁書》或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省鑒》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通過反省和反思他人的錯誤來教訓自己,從而警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省鑒》的部首是⻊(車字旁)和金(金字旁),其中⻊部表示“車”,金部表示“金屬”。
它的拆分筆畫為11畫,其中⻊部3畫,金部8畫。
《省鑒》源自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智慧。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強調人們應該從他人的錯誤和不幸中吸取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省鑒》在繁體中的表達為「省鑒」。
在古時候,漢字《省鑒》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省」常常寫成「㡳」,表示反省、審視。而「鑒」則保持不變。
1. 他在事故中受傷後,深思熟慮,以此為省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
2. 領導通過講述他的失敗經曆,給我們上了一課省鑒之道。
1. 反省:對自己的行為、思想進行審視和檢讨。
2. 反躬自省: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錯誤,從而及時改正。
3. 教訓:通過錯誤和失敗給予他人的警示和啟示。
4. 勸誡:以勸告、告誡的方式對他人進行規勸。
反省、反躬自省、省察、省思
敷衍、苟且、遺忘、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