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主山川的衆神。《書·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 孔 傳:“九州名山大川五嶽四瀆之屬,皆一時望祭之。羣神謂丘陵墳衍,古之聖賢皆祭之。”《國語·魯語下》:“昔 禹 緻羣神於 會稽 之山。” 韋昭 注:“羣神謂主山川之君,為羣神之主,故謂之神也。”《後漢書·光武帝紀上》:“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於羣神。” 李賢 注:“山林川谷能興緻雲雨者皆曰神。不可徧至,故望而祭之。”
“羣神”是漢語詞彙,為“群神”的異體寫法,指主山川的衆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羣神”指代掌管山川、丘陵、河流等自然領域的神靈,屬于古代祭祀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不僅包括自然神,也涵蓋古聖賢等被神化的對象。
文獻出處與注釋
祭祀背景
古代因山川分布廣泛,無法逐一祭祀,故通過“望祭”(遙望而祭)的形式統一敬奉,體現對自然力量的崇拜與禮儀規範。
字形與讀音
“羣”為“群”的異體字,讀作qún,原指羊群,引申為聚集之意;“神”讀shén,本義為天神,後泛指神靈。
“羣神”是古代多神信仰體系中對自然神靈的統稱,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界的敬畏與祭祀傳統。
《羣神》(群神)這個詞指的是衆多神明聚集在一起的意思,也可以指代衆多神佛共同出現的場景或現象。在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中,羣神經常被用來形容神靈們集結在一起,進行某種活動、慶典或者其他形式的祭祀等。
《羣神》這個詞的部首是羊(羊是羣的甲骨文形狀的象形字),總筆畫數為14畫。
《羣神》一詞來源于先秦時期,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祝筮禮》一書中。在古代,人們常常會舉行祭祀儀式,将衆多的神靈集結起來,一同參與祭祀活動。于是,形容衆多神明聚集的場景或現象,就用《羣神》來代表。
《羣神》的繁體字為『群神』。
古時候,《羣神》這個詞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寫法為『羣神』,字體上的部分筆畫和結構有所變化。
1.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人們都會隆重舉行盂蘭盆節,将家裡請來的羣神一同宴會,祈福祭拜。
2. 這座宏偉的神廟是供奉羣神的地方,每天都有衆多信徒前來虔誠祈禱。
1. 羣雄:指衆多英雄集結在一起的意思。
2. 羣氓:指衆多平民百姓的總稱。
3. 羣衆:指衆多的人群。
1. 衆神:與羣神意義相近,均指衆多神靈的集合。
2. 衆神廟:指供奉多位神靈的廟宇。
孤神:與羣神相對,指單獨的神明。孤神常被用來形容僅有一位神靈存在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