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void;dodge] 設法避免
谏獵甯規避。——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
設法躲避。 宋 歐陽修 《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銘》:“已而縣籍彊壯為兵,有告訟田之民隱丁以規避者。”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行樂》:“時蚊蚋之繁,倍於今夕,聽其自嚙,欲稍稍規避而不能。” 魯迅 《書信集·緻李小峰》:“‘北新’又正在困難中,我倘可以幫忙,自然仍不規避。”
“規避”是一個漢語動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策略性手段避開或繞開某些限制、風險或義務。以下是詳細解析:
法律/政策領域
例:“規避法律制裁”指通過合法或灰色手段避免受到法律懲罰(如利用跨國司法差異)。
商業/金融領域
例:“規避投資風險”指通過分散投資、對沖交易等手段減少潛在損失。
日常生活
例:“規避社交沖突”指主動避免可能引發矛盾的場合或話題。
與“逃避”對比
“規避”強調策略性和主動性,中性或略帶積極色彩(如風險規避);“逃避”則隱含消極态度(如逃避責任)。
與“回避”對比
“回避”更側重直接避開(如回避問題),而“規避”可能涉及更複雜的策略(如迂回應對)。
“規避”是一個強調策略性和目的性的動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是否合法或合理(如合法避稅 vs. 非法規避監管)。實際使用中需注意其潛在的雙面性:既可以是風險管理手段,也可能涉及道德或法律争議。
規避是一個動詞,意味着回避、避開或逃避某種不愉快或困難的情況。當我們面臨某種難題或者處于不利的境地時,規避可以是一種策略,用來盡量避免或減少面對困擾或危險的風險。
漢字"規"由"⿰⿱見司⿱再言"組成,其中"⿱再言"是它的基本構造部分。"避"由"⿰辶辶⿳辵⺼陛"組成,其中"⿳辵⺼陛"是它的基本構造部分。兩個字的構造都比較複雜,但是它們一起形成了詞語"規避"。
規避這個詞最初來自于古代中文。根據曆史文獻,它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這篇文章中。隨着時間的推移,規避的含義逐漸擴展,成為一個通用詞彙,用于描述各種情況下的避免行為。
規避的繁體寫法是「規避」,在繁體字中保留了與簡體字相同的意義和發音。
據研究,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定差異。規避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歸避」,可以看出,「規」的古代寫法是「歸」,「避」的寫法相同。
1. 面對困難,我們應該學會規避它們,而不是回避它們。
2. 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我們需要規避媒體的無端揭露。
3. 在這個遊戲中,你必須規避敵人的攻擊,以保護自己。
組詞:規避風險、規避責任、規避矛盾
近義詞:回避、躲避、避免
反義詞:迎接、面對、應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