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商的意思、番商的詳細解釋
番商的解釋
指少數民族商人或外國商人。 宋 趙汝適 《諸番志·真臘國》:“土産象牙……等物,番商興販,用金、銀、瓷器、假錦、涼傘、皮皷、酒、糖、醯醢之屬博易。”《明史·食貨志四》:“初制, 長河西 等番商以馬入 雅州 易茶。” 朱琦 《感事》詩:“ 粵 東地瀕海,番商萃奸宄。”
詞語分解
- 番的解釋 番 ā 遍數,次,回:三番五次。 輪流更代:輪番。更(卬 )番。 稱外國的或外族的:番邦。番茄。番薯。 倍:産量翻了二番。 番 ā 〔番禺〕地名,在中國廣東省。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 商的解釋 商 ā 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計劃、讨論:商量。商讨。商議。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協商。 買賣,生意:商業。商店。商界。商品。商标。 古指行商(坐商為“賈”,後泛指做買賣的人,亦
網絡擴展解釋
“番商”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1. 基本定義
“番商”指中國曆史上的少數民族商人或外國商人。其中,“番”指外族或外國,“商”即商人,合稱表示從事貿易的異域或外邦人士。
2. 曆史背景
- 宋代:常見于海上貿易記載。例如,宋代趙汝適《諸番志》提到真臘國(今柬埔寨)特産交易時,稱“番商興販”金、銀、瓷器等物。
- 明代:《明史·食貨志》記載西南邊境貿易,如長河西地區的少數民族商人以馬匹換取茶葉。
3.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描述古代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國家的商貿往來。
-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古語詞。
4. 延伸信息
- 同類型詞彙:類似概念還有“胡商”(多指西域商人)、“洋商”(近代指西方商人)等。
- 文化意義:反映中國古代的開放性和跨區域貿易傳統,如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
參考資料
- 宋代貿易案例:
- 詞語結構解析:
- 近現代文學引用:(清代朱琦詩句)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番商」是一個漢字詞組,由「番」和「商」兩個字組成。以下是它的詳細解釋和相關信息:
1. 【意思】:「番商」指的是與番人(指中國古代對外來民族的統稱)有關的商人,尤指從事與番人貿易的商人。
2. 【拆分部首和筆畫】:番(部首:田,筆畫:12)商(部首:商,筆畫:5)。
3. 【來源】:「番商」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中期的文獻中,用以描述中國與外族商人之間的貿易關系。
4. 【繁體】:繁體字「番商」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5.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的「番商」沒有固定的單獨字形寫法,一般采用兩個單獨字形寫法的組合,即「番」與「商」。
6. 【例句】:古人常用「番商」一詞來描述與外族商人的貿易活動,例如:「在古代,我國的絲綢就是通過與番商的貿易而遠銷海外。」
7. 【組詞】:與「番商」相關的組詞有「番人」、「番地」、「番茄」等。
8. 【近義詞】:與「番商」相近的詞語有「商賈」、「商貿」。
9. 【反義詞】:「番商」的反義詞可以是「中國商人」或「内地貿易」,因為「番商」指向的是與外族商人相關的貿易活動。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