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蕲州 所産的艾。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艾》:“自 成化 以來,則以 蘄州 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壜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器具總論》:“再用蘄艾,做薄褥覆於柱(腰柱)上,以禦風寒。”
蕲艾(qí ài)是菊科蒿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的一個特定栽培品種,因其主産于中國湖北省蕲春縣而得名,是傳統中藥中公認的道地藥材,具有重要的藥用和文化價值。其詳細釋義如下:
“蕲”指湖北蕲春(古稱蕲州),為曆史地理專名;“艾”即艾草。合稱“蕲艾”特指蕲春地區所産的優質艾草。
《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蕲春出産的艾草,以葉片肥厚、香氣濃郁、藥效顯著著稱。”
蕲艾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形态特征包括:
曆代本草典籍均記載蕲艾的藥用價值,主要功效包括: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明确記載:“艾葉自成化以來,則以蕲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蕲艾。”
蕲艾于2010年獲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保護,其栽培與加工技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李時珍(明). 《本草綱目》. 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第二版).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蕲艾地理标志産品保護公告(GB/T 22738-2010).
蕲艾是菊科植物艾草的道地品種,特指産于湖北蕲春縣的艾葉。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蕲艾之名源于産地“蕲州”(今蕲春縣),自明代起被列為道地藥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明确記載:“自成化以來則以蕲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蕲艾”。
2010年獲批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認證,其艾絨出絨率比普通艾高20%,燃燒熱值更穩定,適合制作高品質艾條。
哀書安土樂業熬熬煎煎巴兒柏馬貝飾便章逼肖抄示瞠目而視傳神阿堵綽菜撺頓憚服隥道東牀姣婿凡歌房星覆問符檄綱鹽關津閨教貴族豪勢骅駬禍首監院建賬藉藉精密度缙雲忌視酒龍忼慷來客獵旦籬樊淩澌六铢衣壟溝陸塗蠻陬門附納官磐磨前門去虎,後門進狼乞嚯起早挂晩鰓草塞徼三鹿為犇山海關睡蛇水勇貪水投暮晚老公憲矩心蕩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