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玉制乐器。《汉武帝内传》:“ 王母 乃命诸侍女 王子登 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 董双成 吹云和之笙。” 宋 刘过 《贺新郎·平原纳宠姬能奏方响席上有作》词:“试一曲,琅璈初奏。” 明 高启 《蔡经宅》诗:“冷风吹动天乐鸣,璚簫琅璈和鸞笙。”
“琅璈”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通常与道教文化或古代文学相关。其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字义拆解:
文献用例: 在道教典籍和诗词中,“琅璈”多指仙乐或仙界乐器。例如:
“琅璈虚节按宫商,宝鼎凝膏结夜霜。”(宋代诗作) 此处形容缥缈的仙乐之声。
文化意象: 该词常与“鸾歌”“凤舞”等词并用,营造超凡脱俗的意境,体现古人对仙界的想象。
由于该词现代极少使用,若在具体文本中遇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引申为“珍贵之音”或“玄妙事物”。若您有具体出处,可提供进一步分析。
琅璈(láng áo)是一个汉字词语,代表了一种具有珍贵价值的瑞玉,常用来形容珍贵、美丽的东西。
琅璈的部首是玉字旁,表示与玉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8画。
琅璈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琅璈》一篇中,用来描述一种美丽的玉器。
琅璈的繁体字为「瑯琊」。
古代汉字中的写法有所变化,琅璈在从简体转变为繁体的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一些变化。不过,现代汉字的简化主要发生在20世纪,琅璈在这之前已经被固定为今天的形态。
1. 这幅画中的宝石琅璈,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2. 他为她买了一枚琅璈戒指,象征着他们的珍贵爱情。
- 琅: 琅珰(láng dāng),形容珍贵、美丽。
- 璈: 石璈(ào),古代佩带在帽上的瑞兽形状的装饰品。
玉石、宝石、珍宝
凡石、普通、平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