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誦讀前代箴谏之語。《國語·晉語六》:“吾聞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 韋昭 注:“誦,誦讀前世箴諫之語。”
(2).諷谏。 唐 白行簡 《振木铎賦》:“響不聞空,能同诽謗之木;聽猶在耳,将陳誦諫之詩。”
“誦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用法和背景如下:
誦谏(sòng jiàn)指通過誦讀或諷喻的方式向上級或他人提出規勸。該詞由“誦”(誦讀、陳述)和“谏”(勸谏)組合而成,強調以特定的語言形式表達忠告。
誦讀前代箴谏之語
源自《國語·晉語六》記載,古代君王在政德穩定後,會命樂工在朝堂上誦讀前代箴谏之言,以此聽取民意、修正政令。例如:“使工誦谏於朝”()。這種方式通過引用曆史教訓進行勸誡,具有儀式性和權威性。
諷谏
指以含蓄或比喻的方式間接勸谏。唐代白行簡在《振木铎賦》中寫道:“将陳誦谏之詩”,即通過詩歌等形式委婉表達意見()。這種方式常見于古代文學,如《詩經》中的諷喻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國語》及唐代相關賦文()。
《誦谏》是一個多義詞,它可以指代以下幾個意思:
《誦谏》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是“誦”,它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7;第二個字是“谏”,它的部首是讠,總筆畫數為7。
《誦谏》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中,常用來指代朝廷官員奏疏陳述忠言的行為。這個詞可以理解為朝廷中高官對皇帝提出忠告、規勸和反對,以起到陳述真實情況、穩定社會局勢的作用。
《誦谏》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分别為「誦諫」。
在古代,誦谏這個詞的一種常見寫法是效仿六朝隸書風格,用草體書法書寫。這種寫法注重書寫流利、書法形勢變化多樣。
1. 朝廷官員積極誦谏,為國家的未來提出寶貴建議。
2. 忠誠的臣子不畏強權,毅然誦谏,為君主的決策出謀劃策。
1. 誦讀 2. 谏诤 3. 忠誠 4. 奏疏 5. 規勸
1. 忠言逆耳 2. 進谏
1. 迎合 2. 唯唯諾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