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thered]∶幹枯
枯幹的樹枝
(2) [haggard]∶枯槁
枯幹的面龐
亦作“ 枯榦 ”。 1.枯老的樹幹。《梁書·侯景傳》:“大風一振,枯幹必摧。凝霜暫落,秋蔕自殞。” 唐 柳宗元 《零陵贈李卿元侍禦簡吳武陵》詩:“鍛羽集枯榦,低昂互鳴悲。”
(2).指拐杖。 元 郝經 《楷木杖笏行》:“崔嵬枯幹尚生意,千古堂堂 孟 韓 力。”
枯乾:1.枯竭;枯萎。 元 吳萊 《小園見園丁縛花》詩:“皮膚早蠍蝕,骨髓愳枯乾。” 老舍 《駱駝祥子》四:“河岸北的麥子已吐了芒,矮小枯幹,葉上落了一層灰土。”
(2).指枯死之人或物。 明 劉基 《題林以仁平反詩卷》詩:“抗詞動鬼神,潤澤生枯乾。”
“枯幹”是一個形容詞,主要描述事物因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呈現幹枯、萎縮的狀态。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含義
指植物、物體因缺水或自然衰敗而幹枯。例如:枯幹的樹枝、枯幹的菊花()。該詞也用于描述河流、井水等完全幹涸的狀态,如“門前的小溪枯幹多時”()。
引申用法
古籍與例句
近義詞與辨析
近義詞包括“幹枯”“枯槁”,但“枯幹”更強調完全失去水分或生機的狀态,如“枯幹的肉”()。
該詞既可用于具體事物(植物、水體),也可形容抽象狀态(面容、精神),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學作品。
《枯幹》一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意思指的是植物由于失去水分而變幹枯。
《枯幹》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是“木”部,代表木材、植物等相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4;第二個字是“幹”部,代表幹燥、不濕潤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3。
《枯幹》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其中的“枯”字最早可以追溯到《説文解字》的記載,意為植物凋謝、枯萎。而“幹”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金文中,表示植物失去水分的狀态。
繁體中文中,《枯幹》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枯幹」。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枯」字的寫法為「木乎」,而「幹」字的寫法為「不幹淨」。
1. 秋天來臨,樹葉開始變黃,不久後就會枯幹。
2. 這棵植物缺乏水分,已經開始枯幹了。
枯木、幹燥、幹旱、幹涸、幹支
枯萎、凋謝、幹枯、幹涸
鮮活、生機盎然、茁壯成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