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ithered]∶干枯
枯干的树枝
(2) [haggard]∶枯槁
枯干的面庞
亦作“ 枯榦 ”。 1.枯老的树干。《梁书·侯景传》:“大风一振,枯干必摧。凝霜暂落,秋蔕自殞。” 唐 柳宗元 《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诗:“锻羽集枯榦,低昂互鸣悲。”
(2).指拐杖。 元 郝经 《楷木杖笏行》:“崔嵬枯干尚生意,千古堂堂 孟 韩 力。”
枯乾:1.枯竭;枯萎。 元 吴莱 《小园见园丁缚花》诗:“皮肤早蝎蚀,骨髓愳枯乾。” 老舍 《骆驼祥子》四:“河岸北的麦子已吐了芒,矮小枯干,叶上落了一层灰土。”
(2).指枯死之人或物。 明 刘基 《题林以仁平反诗卷》诗:“抗词动鬼神,润泽生枯乾。”
“枯干”是一个形容词,主要描述事物因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呈现干枯、萎缩的状态。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
指植物、物体因缺水或自然衰败而干枯。例如:枯干的树枝、枯干的菊花()。该词也用于描述河流、井水等完全干涸的状态,如“门前的小溪枯干多时”()。
引申用法
古籍与例句
近义词与辨析
近义词包括“干枯”“枯槁”,但“枯干”更强调完全失去水分或生机的状态,如“枯干的肉”()。
该词既可用于具体事物(植物、水体),也可形容抽象状态(面容、精神),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文学作品。
《枯干》一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意思指的是植物由于失去水分而变干枯。
《枯干》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是“木”部,代表木材、植物等相关的意思,它的笔画数是4;第二个字是“干”部,代表干燥、不湿润的意思,它的笔画数是3。
《枯干》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的“枯”字最早可以追溯到《説文解字》的记载,意为植物凋谢、枯萎。而“干”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金文中,表示植物失去水分的状态。
繁体中文中,《枯干》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枯干」。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枯」字的写法为「木乎」,而「干」字的写法为「不干净」。
1. 秋天来临,树叶开始变黄,不久后就会枯干。
2. 这棵植物缺乏水分,已经开始枯干了。
枯木、干燥、干旱、干涸、干支
枯萎、凋谢、干枯、干涸
鲜活、生机盎然、茁壮成长
鼇峯拔本塞原梹榔操守缠绕茎承华程颐打保黨員丹若遁迹空门二尹防汛沸井感服共兜搆哄沟漊广大教化主观览怀清环桃假仁假义家生奴嘉贽吉卜静众井中泥祭史极音驹窗电逝觉非局域网考讯蜡坛连镳并轸莅临屡见不鲜美其名曰密竹漠南年根疋夫乾僵俔天前桅气貌七舆大夫孙山淘虏拓印佻薄万贯家私萎糜不振巫媪无出头无秽狎亵玺诰信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