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orce sb. to keep mouth shut]∶以威脅、恐吓等方式限制他人**
(2) [keep silent]∶沉默無言
上下鉗口,莫有言者。——《後漢書·單超傳》
終日鉗口,郁郁寡歡
(1).閉口。《淮南子·精神訓》:“靜耳而不以聽,鉗口而不以言。” 唐 陳子昂 《谏用刑書》:“鉗口下列,俯仰偷榮,非臣之始願也。”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元白揣摩》:“到如今,滿朝鉗口,百僚結舌。” 茹志鵑 《出山》:“這使我鉗口,使我不敢說出此來的任務。”
(2).鐵鉗的口。 王汶石 《風雪之夜·大木匠》:“他正在鐵砧上,敲罷最後一錘,然後把鉗口裡的一張鐵鍁,扔在爐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鉗口漢語 快速查詢。
“鉗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閉口不言,保持沉默
指因外界壓力或自我約束而不敢或不願說話。例如:
以威脅、恐吓限制言論自由
強調通過強制手段壓制他人表達,如茹志鵑《出山》中“這使我鉗口,使我不敢說出此來的任務”,反映因外部壓力被迫沉默的狀态。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學作品及工具用法的不同語境,需根據具體上下文判斷詞義側重。
鉗口是指在缺乏言辭自由的情況下,被迫保持沉默或不敢說話的狀态。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被約束言辭自由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特定的言辭禁忌或壓制言論的環境。
鉗口的偏旁部首是钅(金字旁),由3個筆畫組成。
鉗口一詞最早見于《荀子·勸學》:“齒已于蒸,舌已于沸,口已于鉗,汗已于流。” 鉗口一詞是通過将“口”字鑲嵌在“鉗”字中而來。在繁體字中,鉗口的寫法并無太大差異。
在古代,有時候将“鉗”字寫成“箝”字——把“金”字旁的“金”換成“竹”,意味着“箝制、束縛”,強調言辭受到約束的意思。
1. 他因為個人安全的考慮,常常保持鉗口的狀态。
2. 在那個獨裁時期,人們被強迫戴上鉗口。
- 解鉗:擺脫言辭限制。
- 抉鉗:公開表達意見、敞開心扉。
- 迷鉗:使人無法開口展露真實想法。
口上,閉嘴,緘默,沉默。
發言,暢談,開放,自由言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