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事物的支流、尾梢。 晉 葛洪 《抱樸子·尚博》:“雖離於舉趾,而合於興化,故通人總原本以括流末,操綱領而得一緻焉。”
“流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流末”指事物的支流或尾梢,強調次要部分或末端屬性。該詞常用于比喻語境,與“根源”“主體”形成對比,體現從主幹到分支的邏輯關系。
出處與經典引用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尚博》:“通人總原本以括流末,操綱領而得一緻焉。”此處通過“原本”與“流末”的對舉,說明把握核心才能統攝全局。宋代蔡沈的詩句“根源得其理,流末乃可言”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概念,強調探求本源的重要性。
用法與示例
近義與關聯概念
近義詞包括“支流”“末節”,反義詞則為“根源”“主體”。需注意語境差異,例如“流末”更側重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分支,而非單純的空間末端。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用例或不同解釋視角,可參考漢典及詩詞古文網的完整引文。
《流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流動的盡頭”或“流淌的終點”。它描述了物體或事物在流動過程中的最後一點,類似于河流注入大海的地方,代表着茫茫流動中的終結。
《流末》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水"和"末"。其中,"水"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末"表示結束或末尾。它總共包含了11個筆畫。
《流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起初是由“流”和“末”兩個獨立的字組合而成。後來,文人将它們合為一個整體,形成了《流末》這個獨特的詞語。
《流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流末」。繁體字中的字形更為複雜且保留了古代漢字的一些特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雖然《流末》這個詞在古代并未有明确的用法,但漢字的書寫形式可以通過古代碑銘、文獻等來推測。根據古代書法的特點,它們的字形更加典雅,筆畫之間的連貫性更強。
1. 河流在經過山谷後,最終彙入了大海的流末。 2. 時間如白駒過隙,隻能留下流末。 3. 在歲月的長河中,記憶的流末中會有很多美好的片段。
1. 流水:指流動的水。 2. 末端:表示最後一段或最後一部分。 3. 流淌:指液體或物體持續地流動。
1. 流程:指某個活動或過程的順序和規定。 2. 流向:指流動的方向或流動的目的地。 3. 流動:指液體或物體持續地運動或被遷移。
1. 起點:指從某一點開始的位置或開始進行的地方。 2. 起源:指事物發生或形成的最初的地方或根源。 3. 起步:指開始行動或進行某個活動的第一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