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禮儀之一。在一定的禮節要求下,依循樂聲而射矢。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等。《儀禮·鄉射禮》:“禮射不主皮,主皮之射者,勝者又射,不勝者降。” 鄭玄 注:“禮射,謂以禮樂射也,大射,賓射、燕射是矣。”《禮記·射義》“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孔穎達 疏:“此一經明男子重射之義,以男子生三日射人以桑弧蓬矢者則有為射之志,故長大重之。桑弧、蓬矢者,取其質也,所以用六者,射天地四方也,所以禮射唯四矢者,示事有不用也。四矢者,象禦四方之亂。”《禮記·射義》“射不中則不得為諸侯” 唐 孔穎達 疏:“凡天子、諸侯及卿大夫禮射有三:一為大射,是将祭擇士之射;二為賓射,諸侯來朝,天子入而與之射也,或諸侯相朝而與之射也;三為燕射,謂息燕而與之射。” 孫希旦 集解謂禮射有四:一曰大射,二曰賓射,三曰燕射,四曰鄉射。見 孫希旦 《禮記集解·射義》題解。
“禮射”是中國古代一種融合禮儀與射箭技藝的傳統儀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禮射是上古禮儀之一,指在特定禮節規範下,依循樂聲進行射箭的儀式,主要表達敬意與尊重。其核心在于“外修體魄、内修精神”,強調動作精準與禮儀嚴謹。
起源于商周時期,西周形成完整制度。作為射禮的實踐形式,兼具軍事訓練與道德教化功能,《禮記·射義》記載:“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
作為儒家禮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射不僅培養個人謙和、莊重的品德,還具有選拔人才、促進社交、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唐代孔穎達曾疏解其“射天地四方”的哲學含義,象征對四方事務的掌控能力。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研究,可參考《儀禮·鄉射禮》《禮記·射義》等文獻,或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禮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禮”和“射”。
“禮”表示對人際關系的尊重和社會規範的遵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射”是指用弓箭等武器發射,也可表示運動或比賽中将抛擲物投向目标。
結合在一起,整個詞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射箭的禮儀”或者“禮儀中的射擊活動”。
《禮射》的部首是“示”(礻)和“射”(矢),其中的“示”部表示禮儀的含義,“射”部表示射擊的動作。
根據字典查詢,《禮射》共有12筆,其中“礻”的部分為4筆,表示禮儀、祭祀的意思,而“矢”部則為8筆,表示箭的形狀。
《禮射》這個詞語起源于古代中國,是用來描述古代射箭時的禮儀活動。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語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據古代漢字字典記載,《禮射》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有一定差别。
在古代漢字中,“礻”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而“射”的部分可能寫作“祂”或者其他形意相近的字形。
1. 在古代的射箭比賽中,嚴格的禮射是非常重要的。
2. 他對禮射比賽十分着迷,每年都會參加。
3. 這次的射箭活動,我們将以禮射為主題,傳承古代的文化。
組詞:禮儀、射擊、射箭、儀式、禮節。
近義詞:禮儀射擊、儀式射擊。
反義詞:無禮射擊、不正式射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