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浙江省 金華市 南隅, 婺江 北岸。 南朝 齊 太守 沉約 于 隆昌 元年(公元494年)建。原名“元暢樓”。 宋 至道 中,郡守 馮伉 因 沉約 曾于此作《八詠詩》,改名“八詠樓”。曆代疊經毀建,現存建築乃 清 代所建。 唐 李白 、 崔颢 、 宋 李清照 , 清 吳偉業 等均有題詠。
八詠樓是中國古代著名樓閣建築,始見于南朝齊隆昌元年(494年),由文學家沈約主持修建于婺江畔(今浙江省金華市)。其名源自沈約在此創作的《八詠》組詩,該組詩以“登台望秋月”為首篇,開創了“連章體”詩歌形式,樓閣因此得名。據《金華府志》記載,該樓初名“玄暢樓”,至唐代因避諱改稱“元暢樓”,宋代為紀念沈約文學成就正式定名“八詠樓”。
從漢語構詞解析:“八”為數目字,既指沈約八首組詩,也暗合《周易》八卦之數,象征文化集大成;“詠”字從口從永,《說文解字》釋為“歌也,從口永聲”,特指以詩歌形式長聲吟誦;“樓”屬《爾雅·釋宮》中“四方而高曰台,狹而修曲曰樓”的建築形制。三字組合凸顯該建築“以詩立名、因文傳世”的核心特征。
該樓曆經宋元明清十七次重修,現存建築為清嘉慶年間形制,屬重檐歇山頂雙層樓閣,通高16.7米,登樓可俯瞰婺江雙溪交彙勝景。李清照《題八詠樓》名句“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即創作于此,現存碑刻為清同治年間金華知府繼良所書。1984年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金華市博物館重要展陳場所。
“八詠樓”一詞的詳細解釋可從曆史淵源、地理位置、文化内涵三方面展開:
一、曆史與名稱演變 八詠樓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婺江北岸,始建于南朝齊隆昌元年(公元494年),由太守沈約主持修建,初名“元暢樓”。至宋代至道年間(995-997年),郡守馮伉因沈約曾在此創作《八詠詩》,将其更名為“八詠樓”。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遺存。
二、文學象征意義
三、地理與戰略價值 詩中“水通南國三千裡,氣壓江城十四州”,既點明金華水系貫通江南的交通地位,也暗指南宋時期此地扼守兩浙十四州(今江浙滬一帶)的戰略重要性。
注:八詠樓現為金華著名文化地标,曆代文人如李白、崔颢、吳偉業等均曾題詠,其文化積澱遠超普通樓閣,成為融合建築、文學與曆史的複合型文化符號。
白虜鮑姑暴騰别生枝節博習布纓彩照草昧大棘典象調閱斷冤恩情方領矩步犯吏販輸鳳凰池複試公報私仇汞槽鬼藏鬼雨函輿黃花水鹄觀胡姬壺口瀑布甲煎嘉奬翦柳驕佚奢淫酒大工九廟老圃連棒連獨曆曆可數六陳缪惑撲魚倩魂奇抱青竹繞萦熱水汀三窩兩塊尚未煽行失律思想交流隨管天素條子提心吊膽銅版文房四士無管象廊獻進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