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太史公自序》:“ 仲尼 悼禮廢樂崩,追脩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後以“匡亂反正”,謂扶正亂世,使之恢複正常。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諸史上》:“﹝ 司馬遷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其意諸侯之得世其家者,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亂反正也。”
“匡亂反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源自《史記·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
背景:司馬遷在書中提到孔子(仲尼)因禮樂制度崩壞而痛心,希望通過修訂經典學說恢複社會秩序。
“匡亂反正”多用于正式語境,強調對混亂局面的積極幹預和秩序恢複。其核心思想與儒家“正名”“複禮”一脈相承,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穩定與和諧的重視。
匡亂反正是一個成語,意指糾正混亂和恢複秩序。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匡:由"立"和"匚"組成,拆分部首是"立";
亂:由"丿"、"氵"和"乚"組成,拆分部首是"丿";
反:由"又"和"幾"組成,拆分部首是"又";
正:由"一"和"止"組成,拆分部首是"一"。
匡亂反正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董仲舒傳》中,意為糾正混亂、恢複正常。在繁體字中,匡亂反正分别是「匡亂反正」。
在古時候,匡字的寫法有些不同。它由"立"和"匚"組成,其中"匚"上方的部分類似于現代常用的"勹",有一條彎曲的橫線,表示修理或改正。
他希望能夠匡亂反正社會的不公平現象,實現社會公正。
匡正、匡扶、亂世、反對、正義。
整頓、糾正、改革、矯正。
助亂、扶植、違背、倒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