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耕種疏略,收成微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長治專區建立合作網的經驗》:“ 黎城 子鎮 合作網的子鎮社和南背社的插花地,都遠出六七裡,因為山高路遠誤工,曆來就是簡種薄收,每畝平均隻打三鬥糧食。”
“簡種薄收”是一個農業相關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拼音為jiǎn zhǒng bó shōu,字面意思指耕種時投入的種子或作物數量較少(“簡種”),導緻收獲也相應微薄(“薄收”)。這一概念最早用于描述傳統農業中因耕種方式粗放、投入不足導緻的低産量現象。
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常比喻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強調因投入不足(如時間、精力或資源)導緻成果有限。例如,在學習或工作中若敷衍了事,結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即可用“簡種薄收”形容。
該成語的權威解釋可見于《漢典》及《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等文獻,具體發音和用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工具。
《簡種薄收》是一個成語,原本用來形容農田收成較少,農民的種植收入相對較低的情況。現代常用來形容某個任務或事物的效益不高,投入和産出的比例不成正比。
《簡種薄收》的拆分部首為“禾”和“秋”,它們分别位于左右兩側。根據筆畫順序,禾的筆畫為5畫,秋的筆畫為9畫。
《簡種薄收》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夕》詩中:“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其中“簡種薄收”用來形容秋收的不好。在繁體字中,該成語的寫法為“簡種薄收”。
在古代漢字中,禾的形狀更像是米粒上的穗,其筆畫順序為橫撇捺。而秋的形狀則更接近于葉子,其筆畫順序為豎撇橫。
1. 這個項目的回報率非常低,可以說是簡種薄收。
2. 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這個項目上,可收益卻是簡種薄收的。
豐收、種植、農民、投入、效益、成果
投入産出比低、得不償失、回報不高
豐收、富饒、收獲豐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