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竄的意思、塗竄的詳細解釋
塗竄的解釋
猶塗改。《新唐書·百官志二》:“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審,則駮正違失。詔敕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 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牛僧孺》:“公赴舉之秋,嘗投贄於 劉補闕 禹錫 ,對客展卷,飛筆塗竄其文。” 清 趙翼 《古吏部尚書汪文端公》詩:“初猶不中程,塗竄至三兩。”
詞語分解
- 塗的解釋 塗 (塗) ú 使顔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塗飾。塗漆。塗抹。 亂寫:塗鴉。 用筆抹上或抹去:塗改。塗竄。塗乙。 泥濘:塗炭。 河流或海流夾雜的泥沙在地勢較平的河流入海處或海岸附近沉積而成的淺海灘:海塗
- 竄的解釋 竄 (竄) à 亂跑,逃走(用于敵軍、匪徒、野獸等):竄犯。竄擾。竄逃。竄踞。流竄。抱頭鼠竄。 放逐:竄逐。 修改文字:竄改。竄定(删補改定)。點竄(删減塗改)。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塗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塗改,主要用于描述對文字或文書的修改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塗竄(拼音:tú cuàn)由“塗”和“竄”組合而成:
- 塗:指塗抹、修改;
- 竄:本義為亂跑、逃竄,引申為改動文字(如“竄改”“點竄”)。
- 合指通過塗抹、删減等方式修改文字内容。
2.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唐代制度:據《新唐書·百官志二》記載,唐代侍中在審核奏章時,若發現诏敕内容不當,可“塗竄而奏還”,稱為“塗歸”。
- 宋代文人故事: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提到,牛僧孺曾向劉禹錫投遞文章,劉禹錫當衆“飛筆塗竄其文”,即快速修改文字。
3.用法特點
- 多用于古代公文或文學創作場景,強調對文本的修改或批注。
- 現代使用較少,更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塗改:直接修改文字;
- 竄改:帶有貶義,指惡意改動;
- 點竄:側重局部删改(如“點竄字句”)。
總結來看,“塗竄”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常用于描述古代對官方文書或文學作品的修改行為,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塗竄的意思
塗竄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在行動、奔波時迅速而靈活地穿梭、跳躍的樣子。
塗竄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塗竄的部首是水(氵)和穴(宀),總共有16個筆畫。
塗竄的來源
塗竄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乾卦》:“乾道長,貞夫婦兇,竄如也。”這裡的“竄如也”意思是快速竄動、快速行動的意思。
塗竄的繁體
塗竄的繁體字為塗竄。
塗竄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塗竄的寫法稍有不同。通常塗的上面有一個“彡”字形,竄則是一個被人形包圍的穴字,竄的下面是一個人形。整個字形表達了一個人快速靈活地穿梭遁入的樣子。
塗竄的例句
1. 他塗竄于衆人之中,迅速完成了任務。
2. 猴子在樹間塗竄,靈活地躲避了獵人的追捕。
3. 他塗竄在戰場上,猶如神兵天降,給敵人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塗竄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塗鴉、竄改、奔竄
近義詞:飛奔、迅捷、敏捷
反義詞:緩慢、遲緩、慢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