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绂的意思、冕绂的詳細解釋
冕绂的解釋
古代禮冠與印绶,皆大官所服佩者,因以指重臣。 唐 柳宗元 《謝賜時服表》:“俾同冕紱,重劇丘山。” 宋 範仲淹 《明堂賦》:“冕紱兮霞集,玉帛兮川歸,盛乎王庭之聲明,煥乎天家之光輝。”
詞語分解
- 冕的解釋 冕 ǎ 中國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禮帽,後專指帝王的皇冠:冠冕。加冕。衛冕(衛護帝王頭上的皇冠,喻維護帝王的最高統治權力或保持體育競賽中的上屆冠軍稱號)。 筆畫數:; 部首:冂; 筆順
- 绂的解釋 绂 (紱) ú 古代系印紐的絲繩,亦指官印:印绂。玺绂。 同“黻”。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冕绂是由“冕”與“绂”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單字本義及曆史用法中溯源。
-
單字解析:
- 冕:指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冠,形制為外黑内紅,頂部有長方形延闆,前後垂挂玉珠串(即“旒”),象征身份等級。《周禮·夏官》記載“冕服有六”,不同場合佩戴不同冕冠。
- 绂:原指系結官印的絲帶,後引申為禮服上的蔽膝或佩飾。《說文解字》釋“绂”為“玺印組也”,《禮記·玉藻》提到“一命缊绂”,表明其與官職相關。
-
整體釋義:
冕绂合用泛指官員的冠冕與服飾配件,代指顯赫的官位或爵祿。如《後漢書·輿服志》将“冕绂”列為帝王祭祀時的标準裝束,唐代張說《起義堂頌》以“冕绂相襲”形容世襲權位。
-
文化内涵:
該詞蘊含中國古代禮制中“以服辨尊卑”的核心思想,如《春秋左傳正義》強調“冕服采章”為等級制度的物質化體現,而《漢官儀》記載漢朝官員“冕绂制度”的制定細節。
參考來源:
- 《周禮》
- 《說文解字》
- 《後漢書·輿服志》
- 《春秋左傳正義》
網絡擴展解釋
“冕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地位顯赫的官員或帝王,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1.詞義解析
- 冕:指古代帝王、諸侯及高官所戴的禮冠,象征權力與尊貴。例如,帝王登基稱“加冕”。
- 绂(音fú):原指系印玺的絲帶,後引申為官服或印绶,代指官職。
- 組合義:兩者合稱“冕绂”,借指身居高位的重臣或帝王,強調其服飾與身份的結合。
2.文獻例證
- 唐代柳宗元在《謝賜時服表》中寫道:“俾同冕紱,重劇丘山”,意為受賜服飾與重臣同等級别,深感責任重大。
- 宋代範仲淹《明堂賦》中“冕紱兮霞集”一句,描繪了朝堂上高官雲集的場景。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古文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不常見。
- 常見于描述古代官員的服飾、官職制度或帝王儀典的語境。
4.補充說明
- 該詞帶有強烈的曆史色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冕”在周代是天子、諸侯、卿大夫的禮冠,而“绂”的顔色、材質因官職等級不同而有差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職或服飾制度,可參考《周禮》《後漢書·輿服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濛濛白頭相并杯盤狼籍變事駁選裁留馳毫喘急川薮出人蝶裝冬候鳥獨幸飛道宮署關吏和氣緻祥洪惠厚貌深情黃蒙蒙護秃見輕郊壇角貒假竊矜奢浸透酒律霁霞絕子絕孫峻網劇職潰濩立等列爵離罻蠪侄暝煙牧地怄氣髼髼破鬭乾隆帝切勵驅扇辱污撒鴨子升龍時衣殊效搜索昙昙通書同學弟吞沒晚半天兒香潔小公務員隙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