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禮冠與印绶,皆大官所服佩者,因以指重臣。 唐 柳宗元 《謝賜時服表》:“俾同冕紱,重劇丘山。” 宋 範仲淹 《明堂賦》:“冕紱兮霞集,玉帛兮川歸,盛乎王庭之聲明,煥乎天家之光輝。”
“冕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地位顯赫的官員或帝王,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職或服飾制度,可參考《周禮》《後漢書·輿服志》等典籍。
《冕绂》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古代君主戴在頭上的華美帽環。它代表着權力與尊嚴,是皇權的象征。
《冕绂》的拆分部首是“冖”和“纟”,其中“冖”是上面的蓋子,而“纟”代表紐扣;根據這個拆分法可以得到“冕”的筆畫數為4畫,“绂”的筆畫數為6畫。
《冕绂》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服飾文化。在古代中國,君主戴冕绂是表彰和獎勵功臣的一種方式。這種華麗的頭飾是由錦繡綢緞制成,上面點綴着珍貴的寶石,象征着皇權與榮耀。
在繁體字中,冕绂分别寫作“冕”和“綸”,與簡體字書寫略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冕绂的形狀與現代稍有差異。冕的古代寫法類似于現代的“免”字,底部有一個“幾”字形狀的襯托;绂的古代寫法類似于現代的“纟”字,但在上方加了一個橫折。
1. 他驕傲地佩戴着金光閃閃的冕绂,展現着王者的威嚴。
2. 富有的商人一身華美的冕绂,彰顯出他的地位與財富。
3. 她以冕绂之姿出席了盛大的宴會,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冕服、冕旒、绂帶、绂綁
華冠、王冠、皇冠
平民、庸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