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嶽的意思、三山五嶽的詳細解釋
三山五嶽的解釋
(1).泛指名山。 清 顧炎武 《張隱君元明于園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隱祠征詩紀之》:“白日浮雲隔幾重,三山五嶽漫相逢。” 清 曹寅 《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詩:“三山五嶽渺何許?雲煙汗漫空竛竮。”
(2).泛指群山。《新民歌三百首·我來了》:“喝令三山五嶽開道,我來了。”
(3).泛指各地。 茅盾 《我們這文壇》:“三山五嶽的好漢們各引着同宗同派,擺開了陣勢,拚一個你死我活。”
詞語分解
- 三山的解釋 .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
- 五嶽的解釋 中國的五大名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和中嶽嵩山詳細解釋亦作“ 五嶽 ”。.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古書中記述略有不同。指東嶽 泰山 、南嶽 衡山 、西嶽 華山 、北嶽 恒山 、中嶽
網絡擴展解釋
“三山五嶽”是漢語成語,泛指中國的名山或各地,其具體含義和引申意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
“三山”的兩種主流說法:
- 傳統神話:指傳說中東海的三座仙山,即蓬萊、方丈、瀛洲,象征虛無缥缈的仙境。
- 現代旅遊名山:指黃山(安徽)、廬山(江西)、雁蕩山(浙江),以自然景觀著稱,被稱為“新三山”。
- 其他說法:部分文獻提到“三山”為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但這一說法認可度較低。
-
“五嶽”的固定所指:
- 東嶽泰山(山東):五嶽之首,帝王封禅聖地,象征“天下第一山”。
- 西嶽華山(陝西):以險峻聞名,道教文化深厚。
- 南嶽衡山(湖南):以秀美著稱,傳為祝融氏居所。
- 北嶽恒山(山西):懸空寺為代表,兼具自然與人文景觀。
- 中嶽嵩山(河南):少林寺所在地,佛教與武術文化交融。
二、文化内涵
- 自然與人文結合:五嶽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承載祭祀、封禅、宗教等文化意義,如泰山封禅始于秦始皇。
- 象征意義:成語常引申為“各地”或“廣泛範圍”,例如“三山五嶽的好漢”代指來自四面八方的人。
- 地理特征:這些山雖非中國最高峰,但因矗立于平原或盆地之上,顯得格外險峻雄偉。
三、相關詩句與典故
- 詩句:清代曹寅《舟中望惠山》中“三山五嶽渺何許”,李白“五嶽尋仙不辭遠”等。
- 典故:泰山封禅、華山論劍、衡山祝融傳說等均與五嶽相關。
四、總結
“三山五嶽”既是具體山脈的指代,也是中華文化的地理與精神象征,常用于文學和曆史語境中,體現自然壯麗與人文底蘊的結合。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景點信息,可參考相關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山五嶽》的意思
《三山五嶽》是一個成語,意為中國境内最高的三座山和五座山峰。它指中國古代被視為尊崇的山峰。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山五嶽》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三(一)山(山)五(二)嶽(山)。
拆分後的筆畫數量為:三(三畫)山(三畫)五(四畫)嶽(八畫)。
來源
《三山五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話和傳說。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三座山代表東、西、南,五座山峰代表北、中、東、西、南,被視為神聖之地。
繁體字
《三山五嶽》的繁體字為「三山五嶽」。
古時候漢字寫法
《三山五嶽》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嶽」可能寫作「嶽」。
例句
他夢想着登上《三山五嶽》之一,感受壯麗的自然風景。
相關詞語
組詞:五嶽:華山、嵩山、恒山、衡山、泰山。
近義詞:五嶽:五嶽、五山、五聖。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