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kyamuni,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公元前563—485)也叫“釋伽文佛”,佛教創始人
約公元前563-前483年,佛教始祖。姓 喬答摩 ,名 悉達多 。為 中印度 迦毘羅國 王 淨飯王 長子,母名 摩耶 。年十九(一說二十九)歲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後,在迦 耶山菩 提樹下,得悟世間無常和緣起諸理,即在 鹿野苑 初轉6*法6*輪,說苦集滅道四谛及八正道,以後四出,凡四十馀年,年八十示寂于 拘屍那伽城 跋陀河 邊娑羅雙樹間。“釋迦牟尼”是*********對他的尊稱,意即 釋迦 族的聖人。弟子甚多,著名者有 大迦葉 等十人,稱佛門十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釋迦牟尼漢語 快速查詢。
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的尊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梵語來源
"釋迦牟尼"是梵語Śākyamuni的音譯,由"釋迦"(Śākya)和"牟尼"(muni)兩部分組成。
漢譯含義
中文常譯為“能仁寂默”,結合了“仁愛”與“智慧”的雙重内涵,體現其悲德與智德。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Gautama Siddhartha),生于公元前566年(一說公元前563年),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内)的王子,父親為淨飯王。他因目睹生老病死之苦,29歲出家修行,最終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
除“釋迦牟尼”外,他還被稱為佛陀(覺悟者)、世尊等。其思想對哲學、藝術及社會倫理産生深遠影響,至今全球約有5億佛教徒。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生平細節或教義體系,可參考佛教經典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釋迦牟尼》是指佛教創始人佛陀的名字,常常用作佛陀的尊稱。佛陀在出家修行前是印度貴族的王子,名叫悉達多(Siddhartha Gautama)。在他成為佛陀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勝利之者,馴伏之者”。
釋迦牟尼可以拆分成“采”、“示口”、“牛耳”和“爻”四個部首,共計15個筆畫。
釋迦牟尼一詞源于梵文,音譯為Sakyamuni。在繁體中,釋迦牟尼通常以「釋迦牟尼」的形式出現。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釋、迦、牟、尼的字形會有一些變化。例如,釋的古字形為“旨”,迦的古字形為“加”,牟的古字形為“母”,尼的古字形為“屍”。這些古代字形在現代漢字書寫中已經不再常用。
1. 釋迦牟尼的教誨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2. 人們常常去朝拜釋迦牟尼所建的佛教寺廟。
1. 釋教:佛教。
2. 迦葉:佛教中的衆多弟子之一。
3. 牟尼教:佛教。
釋佛、佛陀、佛祖
衆生:佛教用來指代未覺悟的衆生衆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