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恩澤如風之流布。舊時多用以頌揚帝王或地方長官的德政。 晉 潘嶽 《為賈谧作贈陸機》詩:“大 晉 統天,仁風遐揚。”《後漢書·章帝紀》:“功烈光於四海,仁風行於千載。” 清 方文 《李明府祈雨有應镌詩于壁屬予和之》:“況有詩題石,仁風扇薜蘿。”
(2).《世說新語·言語》“江山遼落,居然有萬裡之勢” 劉孝标 注引《續晉陽秋》:“太傅 謝安 賞 宏 機捷辯速,自吏部郎出為 東陽郡 ,乃祖之於 冶亭 ,時賢皆集。 安 欲卒迫試之,執手将别,顧左右,取一扇而贈之。 宏 應聲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合坐歎其要捷。”後因以“仁風”為扇子的代稱。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器物》:“扇曰仁風。”參閱《晉書·文苑傳·袁宏》。
“仁風”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基本解釋
指仁德如風般廣泛傳播,多用于頌揚帝王或地方官員的德政。例如《晉書》中“奉揚仁風,慰彼黎庶”,強調統治者以仁德施惠于民。
曆史典故
該用法源自魏晉時期。如《世說新語》記載,謝安贈扇給袁宏時,袁宏以“奉揚仁風”回應,将扇子與仁政之風巧妙關聯,後逐漸成為贊頌德政的固定表達。
來源背景
因扇子能生風,古人常将其與“仁風”的教化作用類比。如《續晉陽秋》中記載,袁宏接受謝安贈扇後,用“仁風”代指扇子,體現文人雅士的隱喻傳統。
文學應用
在詩詞中,“仁風”常借指扇子,例如宋代文人以“手揮仁風”描述搖扇動作,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提示:若需了解相關成語(如“仁者見仁”),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仁風》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以仁德為風尚,倡導尊重他人、關懷他人、助人為樂的精神。
《仁風》由兩個部首組成:「人」和「風」。其中「人」是左右結構的字,表示人類;「風」是底部結構的字,表示風。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部首「人」可分為2個筆畫,部首「風」可分為10個筆畫。
《仁風》這個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德精神。而在繁體字中,「仁風」通常寫作「仁風」。
在古代,「仁風」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都是由部首「人」和「風」組成。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發生了一些變化,現代的寫法更加規範和簡化。
1. 他以仁風為榜樣,時刻保持着對他人的關懷和尊重。
2. 這個社會需要傳承仁風,以促進和諧和平等的人際關系。
1. 仁義禮智學:指儒家文化中的五常之一,包括仁愛、義理、禮儀、智慧和學問。
2. 風正水秀:形容自然環境美好,風景宜人。
3. 風雨同舟:比喻共同面對困難或危險。
1. 仁道:強調以仁德為準則,體現關愛、仁愛、同情和道義。
2. 仁愛:指對他人有關懷和尊重的情感。
1. 無情:指沒有同情心、沒有人情味。
2. 不仁:指沒有仁德、缺乏關懷和同情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