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墊在牛背上的蒲草墊子。《舊唐書·李密傳》:“﹝ 李密 ﹞乘一黃牛,被以蒲韉,仍将《漢書》一帙掛於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書讀之。”
(2).借指所騎的牛。 元 貢師泰 《為郭宗道祭酒題韓滉移居圖》詩:“牽衣裹兒囊在肩,瓠壺瓦缶懸蒲韉。” 清 汪懋麟 《十二硯齋落成自題》詩之四:“不才無補絲毫事,消得蒲韉角上書。”
“蒲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字面含義
“蒲”指蒲草(一種水生植物),“鞯”意為鞍墊,合指用蒲草編織而成的墊子,通常墊在牛背上以便騎乘或載物。這一用法在《舊唐書·李密傳》中有明确記載:李密曾騎黃牛,以蒲鞯為墊,并在牛角上挂《漢書》閱讀。
引申含義
因蒲鞯常用于牛背,後來也借代指牛本身。例如元代貢師泰的詩句“瓠壺瓦缶懸蒲鞯”,以及清代汪懋麟的“消得蒲鞯角上書”中,“蒲鞯”均代指牛,體現了古人對生活細節的詩意化表達。
使用背景
該詞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在解讀古籍或研究古代文化時仍具意義。李密“牛角挂書”的典故即通過蒲鞯這一意象,生動展現了勤學苦讀的形象。
《蒲鞯》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用蒲葦編織而成的馬鞍。蒲鞯通常用于騎兵馬匹的馬鞍上,幫助騎士穩定身體,并提供舒適和支撐。
《蒲鞯》的拆分部首是“艸”和“革”,其中“艸”是指“草”,而“革”是指“皮革”。這個詞共有17個筆畫。
《蒲鞯》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它最早見于《宋書·戴明義傳》:“自臨邊招募驸馬,購馬千匹,調試蒲鞯”,可見這個詞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并且使用。
對于《蒲鞯》的繁體字形,一般保留了其簡體字的寫法,沒有太大的差别。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對于《蒲鞯》的古時候寫法,它可能會以“蒲革”或“蒲皮”等形式出現。這些寫法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指向同一個意思——用蒲葦編織的馬鞍。
1. 他騎上了一匹奔馳的戰馬,身上穿戴着亮閃閃的蒲鞯。
2. 我從馬背上拆下了蒲鞯,用來打獵。
蒲鞯師、蒲鞯車、蒲鞯子、蒲鞯犬。
馬鞍、騎馬用具。
蒲鞯的反義詞是沒有特定的詞語與之對立,因為蒲鞯是指一種特定的馬鞍,沒有具體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