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工程的意思、長江三峽工程的詳細解釋
長江三峽工程的解釋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1995年開工建設。大壩建于湖北宜昌以西長江西陵峽東段的三鬥坪,高185米。上遊河道形成庫容393億立方米的大水庫。電站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847億千瓦小時。兼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
詞語分解
- 長江的解釋 中國第一大河,長公裡,流域面積多萬平方公裡,是世界第三大河。長江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個省市,流入東海詳細解釋.泛指長的江流。 宋 曾鞏
- 工程的解釋 将自然科學的理論應用到具體工農業生産部門中形成的各學科的總稱。如:水利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建築工程、遺傳工程、系統工程;;亦稱;工程學; 用較大而複雜的設備來進行的工作。如:城市改建工程、京九鐵路
專業解析
長江三峽工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可定義為:
長江三峽工程
指在中國長江幹流三峽河段(西陵峽、巫峽、瞿塘峽)興建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是以防洪、發電、航運為主,兼具水資源綜合利用功能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其核心包括攔河大壩、電站系統、通航建築物等主體結構,代表中國現代水利科技與工程管理的最高水平。
工程核心要素詳解
-
地理位置與組成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橫跨長江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段。主體由混凝土重力壩、左右岸發電站、雙線五級船閘及垂直升船機構成,壩頂高程185米,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 。
-
核心功能定位
- 防洪:調控長江上遊洪水,使荊江河段防洪标準從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保護中下遊1500萬人口安全(國務院《長江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報告》)。
- 發電:安裝32台70萬千瓦水輪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設計發電量882億千瓦時(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官網數據)。
- 航運:船閘年單向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提升至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統計)。
-
工程技術突破
首創大壩混凝土快速施工技術、巨型水輪發電機組國産化(哈爾濱電機廠研制),雙線五級船閘破解高落差通航難題,相關成果載入《中國水利百科全書》"重大水利工程"條目。
權威文獻依據
- 定義溯源:《辭海》(第七版)"三峽工程"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
- 工程數據:國家發改委《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終審文件,1992。
- 生态影響評估:環境保護部《三峽工程生态環境監測公報》年度報告。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外部鍊接,來源名稱可供用戶核查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長江三峽工程,全稱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在長江幹流上建設的大型水利水電綜合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多重效益。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概況
- 地理位置: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地處長江西陵峽段,下遊與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調度系統。
- 規模:大壩全長約2309米,壩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
- 建設時間:1995年正式開工,分三期建設,總工期18年,2009年全面竣工。
2.工程組成
- 主體結構:
- 混凝土重力壩:承擔擋水、洩洪功能。
- 水電站:左右岸共安裝26台70萬千瓦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
- 通航設施:包括雙線五級船閘和垂直升船機,保障長江航運暢通。
3.核心功能
- 防洪:通過水庫調蓄,将長江中下遊防洪标準從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有效抵禦洪水威脅。
- 發電:年均發電量占全國水電的10%,緩解華東、華中地區能源短缺問題。
- 航運:改善長江上遊660公裡航道,使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年通航能力提升5倍。
4.建設曆程
- 一期工程(1992-1997):完成導流明渠開挖、大江截流及左岸臨時船閘建設。
- 二期工程(1998-2003):左岸大壩和電站主體完工,2003年蓄水至135米并實現首批機組發電。
- 三期工程(2003-2009):完成右岸工程及全部機組安裝,2009年全面投入運營。
5.争議與影響
- 生态問題:庫區淹沒導緻部分文物古迹、自然景觀消失,并引發地質隱患和生态平衡問題。
- 移民安置:工程涉及約130萬人口遷移,安置過程中曾出現社會矛盾和經濟補償争議。
以上内容綜合了工程設計、功能、建設曆程及社會影響,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數據或争議詳情,可參考相關權威文獻或官方報告。
别人正在浏覽...
百益紅寶船表裡相符不明真相殘民害物蟾宮扳桂賜餞典史斷渡二二八武裝起義馮公戆鸷哥倫比亞狗分例海城寒梭核發宏遠後梁華绮剪頭漸悟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驚搐九三學社集腋成裘凱旋而歸潰癕連錢骢烈女臨淄緑珠樓麥芒刀耄耋粘膠纖維齧啖滂流千衛前轉七穿八爛認軍旗上弓山硖設次升任沈潛世統霜收殊能四至八到挑毛剔刺,挑毛剔刺兒通稱豚鼠萬事大吉五季俠烈校刻霞绡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