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工程的意思、長江三峽工程的詳細解釋
長江三峽工程的解釋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1995年開工建設。大壩建于湖北宜昌以西長江西陵峽東段的三鬥坪,高185米。上遊河道形成庫容393億立方米的大水庫。電站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847億千瓦小時。兼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
詞語分解
- 長江的解釋 中國第一大河,長公裡,流域面積多萬平方公裡,是世界第三大河。長江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個省市,流入東海詳細解釋.泛指長的江流。 宋 曾鞏
- 工程的解釋 将自然科學的理論應用到具體工農業生産部門中形成的各學科的總稱。如:水利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建築工程、遺傳工程、系統工程;;亦稱;工程學; 用較大而複雜的設備來進行的工作。如:城市改建工程、京九鐵路
網絡擴展解釋
長江三峽工程,全稱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在長江幹流上建設的大型水利水電綜合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多重效益。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概況
- 地理位置: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地處長江西陵峽段,下遊與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調度系統。
- 規模:大壩全長約2309米,壩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
- 建設時間:1995年正式開工,分三期建設,總工期18年,2009年全面竣工。
2.工程組成
- 主體結構:
- 混凝土重力壩:承擔擋水、洩洪功能。
- 水電站:左右岸共安裝26台70萬千瓦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
- 通航設施:包括雙線五級船閘和垂直升船機,保障長江航運暢通。
3.核心功能
- 防洪:通過水庫調蓄,将長江中下遊防洪标準從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有效抵禦洪水威脅。
- 發電:年均發電量占全國水電的10%,緩解華東、華中地區能源短缺問題。
- 航運:改善長江上遊660公裡航道,使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年通航能力提升5倍。
4.建設曆程
- 一期工程(1992-1997):完成導流明渠開挖、大江截流及左岸臨時船閘建設。
- 二期工程(1998-2003):左岸大壩和電站主體完工,2003年蓄水至135米并實現首批機組發電。
- 三期工程(2003-2009):完成右岸工程及全部機組安裝,2009年全面投入運營。
5.争議與影響
- 生态問題:庫區淹沒導緻部分文物古迹、自然景觀消失,并引發地質隱患和生态平衡問題。
- 移民安置:工程涉及約130萬人口遷移,安置過程中曾出現社會矛盾和經濟補償争議。
以上内容綜合了工程設計、功能、建設曆程及社會影響,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數據或争議詳情,可參考相關權威文獻或官方報告。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長江三峽工程
段落1:“長江三峽工程”是指建在長江上的一個大型水利工程,旨在調節長江水文特征,保護周邊地區免受洪水的威脅,同時提供巨大的發電能力。
段落2:拆分部首和筆畫
- “長江三峽工程”的拆分部首為“長”、“江”、“山”、“工”。
- “長”的筆畫數為3, “江”的筆畫數為8, "山"的筆畫數為3, "工"的筆畫數為3。
段落3:來源與繁體
- “長江三峽工程”這個詞源于中文,是中國建設該工程時所創造的。
- 沒有專門的繁體字形式,因為“長江三峽工程”是現代詞彙。
段落4: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諸多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别。然而,“長江三峽工程”這個詞的構成字在古代并無特殊寫法。
段落5:例句
- “長江三峽工程”是中國的一項偉大工程。
- 為了确保“長江三峽工程”的安全運行,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段落6: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 組詞: 長江、三峽、工程
- 近義詞: 長江大壩、長江水電站
- 反義詞: 長江自然流域、長江上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