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mble] 由失言造成的過錯
(1).言語的過失;失言。《孝經·卿大夫》:“言滿天下無口過。” 唐 白居易 《有唐善人墓碑》:“﹝ 李建 ﹞好議論,而無口過。”《初刻拍案驚奇》卷七:“此兒多口過,不謫治,怕敗壞了天地間事。”《天雨花》第二九回:“不過年輕多口過,那曾投毒有真情。”
(2).指争吵的話。
(3).口臭。 唐 孟棨 《本事詩·怨憤》:“﹝ 武則天 ﹞謂 崔融 曰:‘吾非不知 之問 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蓋以 之問 患齒疾,口常臭故也。”
“口過”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
言語過失/失言
指因說話不當造成的錯誤或冒犯,如無意中洩露秘密、言辭傷人等。
例:《孝經》提到“言滿天下無口過”,強調謹慎言辭的重要性;唐代白居易在《有唐善人墓碑》中描述李建“好議論而無口過”,體現其言語得體。
争吵的言論
引申為因争執産生的過激話語,或帶有攻擊性的言辭。
例: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中,角色因“多口過”被貶谪,暗指言語沖突引發的後果。
口臭(古義)
古代文獻中偶指生理上的口腔異味,屬特殊用法。
例:唐代《本事詩》記載武則天評價詩人宋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此處即指口臭問題。
使用建議:現代語境中,“口過”多用于前兩種含義,需注意區分。若涉及古文或特定文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口過》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滿口胡言亂語,說話不負責任”。它通常用來形容人在說話時誇大其詞、不講實話或不負責任的行為。
《口過》的拆分部首是“口”,也就是漢字的“口”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0劃。
《口過》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容易确定。有人認為,《口過》可能派生自古代民間口頭傳說或傳統故事中的角色,這些角色一般以誇大其詞、胡言亂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表示隨意說話、不負責任的行為。
《口過》的繁體字為「口過」。
在古代,漢字《口過》的寫法稍有不同。早期的漢字寫法中,它由「囗」和「過」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囗」代表着一個口形,而「過」則是表示通過、超越的意思。
1. 他總是口過而無言,不值得相信。
2. 這個政客充滿了口過之辭,不敢相信他的承諾。
3. 不要被他的口過忽悠了,聽取事實才是明智之舉。
1. 口才:指說話能力或表達能力。
2. 過程:指事物發展、變化的步驟或階段。
3. 空過:指什麼都沒有做,什麼都沒有成效。
1. 吹牛:形容說大話,誇大其詞。
2. 虛言:指說出的話不真實、不可信。
3. 胡說八道:形容說話不負責任、站不住腳。
真話:指說出的話是真實可信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