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忘恩負義。《三國演義》第七二回:“ 操 揚鞭大駡曰:‘ 劉備 忘恩失義、反叛朝廷之賊!’” 明 王玉峰 《焚香記·陳情》:“誰想他呵,惡狠狠一旦忘恩失義。”
忘恩失義(拼音:wàng ēn shī yì)是一個聯合式貶義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忘掉他人對自己的恩惠,做出違背信義的事情,強調對恩情的背叛和不義行為。其核心含義與“忘恩負義”相同。
最早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浒傳》第六十二回:
李固道:“我不是忘恩失義的人,慢慢地報答你兩個。”
此處通過角色對話,生動體現了該詞的使用場景。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日常口語中更常用“忘恩負義”。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水浒傳》原文或權威詞典。
忘恩失義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一個人忘記了别人對他的恩情,或者不珍惜他人的幫助,甚至對恩人産生了惡意。這個成語包含了兩個基本意思,忘恩指的是忘記了别人對自己的好處或幫助,失義則表示不履行自己本應負責的義務或是對别人惡意傷害。
拆分部首和筆畫:
《忘》字意思是忘記,由「亡」(人)和「心」(心)組成,共4畫;
《恩》字意思是恩情,由「亻」(人)和「因」(緣)組成,共9畫;
《失》字意思是失去,由「丿」(撇)和「夭」(夭折)組成,共5畫;
《義》字意思是道義,由「丸」(丸子)和「心」(心)組成,共3畫。
來源:
《忘恩失義》最早出自古代故事,主要來源于《史記·孔子世家》和《史記·平城君虞卿列傳》。成語中的「忘恩失義」這個意思在中國古代文學和曆史中有很多實例,也成為一個重要的道德準則,強調人們要懂得感恩,理應尊重和回報他人的恩情。
繁體:忘恩失義(台灣、香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忘:亾心(心字下面是兩橫畫)
恩:彐因(頂部是三個橫畫)
失:㇏夭(左邊是一撇)
義:弓心(心字上面是一個弓字)
例句:
他忘恩負義地不但不回報我,還背後诽謗我。
忘恩失義的人在需要幫助時才會主動找你,平時卻對你冷漠無情。
組詞:
忘記、恩情、失去、義務
近義詞:
忘本、不知恩義
反義詞:
銘記恩德、忠于義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