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褊狹嫉恨。《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诏下》:“ 京 褊忮貪克,峻條令,為炮熏刳斮法,下愁毒,為軍中所逐。”
“褊忮”是一個由“褊”和“忮”組成的複合詞,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特點,具體解釋如下:
褊(biǎn)
本義指衣服狹小,引申為空間或心胸的狹窄,也含急躁之意。例如《說文解字》中提到“褊,衣小也”,後多用于描述人的氣量狹小。
忮(zhì)
指嫉妒、剛愎,帶有“因嫉妒而傷害他人”或“固執己見”的含義。如《詩經》中的“不忮不求”即指不嫉妒、不貪求。
“褊忮”結合兩字含義,形容心胸狹隘、思想偏激且嫉妒心強的人,表現為:
該詞帶有貶義,常與“豁達”“寬容”形成對比。例如《論語》中提倡“君子坦蕩蕩”,間接反對“褊忮”的處世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詞典中對“褊”“忮”的單獨解析(來源、3)及成語用法(來源)。
《褊忮》(biǎn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為狹小、狹隘、小氣、吝啬的意思。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思想、品行或言行狹窄。”
《褊忮》的拆分部首是“衣”和“心”,其中“衣”是衣服的意思,表示人的外表,而“心”則表示内心。根據漢字拆字的規則,部首“衣”通常放在左邊,表示與衣服相關的意思。
《褊忮》的筆畫數為13劃。在現代漢字的書寫規範中,人們按照規定的筆畫順序進行書寫,而不再依據筆畫的奇偶編排字順。
《褊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字形為「褊忮」。在繁體字中,「褊」的右邊會有一個“禾”字旁。“禾”字旁的出現,與字形中出現的兩個點有關,點稱為“點旁”,由一般上呆下呆構成,“點”用于表示邊緣,所以「褊」讀音的意思是“狹窄、狹隘、小氣、吝嗇”;而「忮」其他常見字則是「私忮」,意思是“心中的惡念”。
在古代寫漢字的時候,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褊忮》這個詞來說,它的古漢字寫法是「」。由于漢字的演變和簡化,在古代的寫法中,字形更加複雜,筆畫更加繁瑣。
例句:他的心胸狹窄,總是對别人小氣地計較。
組詞:褊狹、褊躁、褊胸、小褊槽。
近義詞:狹窄、小氣。
反義詞:豁達、寬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