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樵蘇不爨 ”。
“樵蘇失爨”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雖有柴草(“樵蘇”指砍柴取草),卻無米為炊(“爨”即燒火做飯),形容生活極度貧困。
出處與結構
該成語出自清代吳偉業的《偶成》詩之十二:“冠栉懶施高枕,樵蘇失爨清淡。”其結構為主謂式,在句中通常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讀音與字形
拼音為qiáo sū shī cuàn,四字均為标準普通話發音。繁體寫作“樵蘇失爨”,其中“爨”是生僻字,本義指燒火做飯。
近義詞辨析
與“樵蘇不爨”含義相近,但後者更強調因貧困而停止炊事,前者側重炊事因缺糧無法進行。
延伸說明
成語中的“樵蘇”代指基本生活物資,“失爨”則凸顯生存困境,常用于文學作品中渲染貧寒境遇。
《樵蘇失爨》這個詞是指樵夫在山中做柴火所用的鐵爐失去了爐心。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比喻以嚴重損失的代價得到一點微不足道或根本不值得的東西。
《樵蘇失爨》可以拆分為:木(部首)+ 蘇(部首)+ 失(部首)+ 爨(部首+11畫)。
《樵蘇失爨》這個成語源于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樵蘇失爨」。
在古代中國,爨字是一個通假字,當時它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爨」字本體,另一種是「爂」字加偏旁。後來,「爨」字成為通用寫法,而「爂」字則逐漸消失。
他為了追尋無聊的興趣,損失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簡直就是一場《樵蘇失爨》。
樵夫、失去、失去爐心、爐心、鐵爐、柴火。
得不償失、本末倒置、得不嘗失。
物有所值、物有所得、勞有所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