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mble] 由失言造成的过错
(1).言语的过失;失言。《孝经·卿大夫》:“言满天下无口过。” 唐 白居易 《有唐善人墓碑》:“﹝ 李建 ﹞好议论,而无口过。”《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此儿多口过,不謫治,怕败坏了天地间事。”《天雨花》第二九回:“不过年轻多口过,那曾投毒有真情。”
(2).指争吵的话。
(3).口臭。 唐 孟棨 《本事诗·怨愤》:“﹝ 武则天 ﹞谓 崔融 曰:‘吾非不知 之问 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 之问 患齿疾,口常臭故也。”
口过是汉语复合词,由“口”与“过”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权威角度阐释:
指因言语不当造成的过错或罪责,强调“口”作为表达工具可能引发的道德或行为失误。
指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口腔异味(即“口臭”),属中医病理术语。
“口过”的双重含义折射传统文化对“言”与“身”的统一认知:
结论:“口过”兼具伦理与医学双重内涵,既警示言语行为的道德边界,亦反映古代医学“身心一体”的哲学观,是汉语“一字多义”的典型范例。
“口过”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言语过失/失言
指因说话不当造成的错误或冒犯,如无意中泄露秘密、言辞伤人等。
例:《孝经》提到“言满天下无口过”,强调谨慎言辞的重要性;唐代白居易在《有唐善人墓碑》中描述李建“好议论而无口过”,体现其言语得体。
争吵的言论
引申为因争执产生的过激话语,或带有攻击性的言辞。
例: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角色因“多口过”被贬谪,暗指言语冲突引发的后果。
口臭(古义)
古代文献中偶指生理上的口腔异味,属特殊用法。
例:唐代《本事诗》记载武则天评价诗人宋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此处即指口臭问题。
使用建议:现代语境中,“口过”多用于前两种含义,需注意区分。若涉及古文或特定文献,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暗渡陈仓八观六验变压器鹁姑薄荷沧池餐霞客恻痛乘坚伺隙辰光串访代立大挑琱胡觝拒独固飞贼粉花告天革出钩摄嘏辞古钱豪雨合股呵诹蛔虫恢谐户均昒漠蹇鄂嘉问齑馎饦径寸珠籍年酒贼军警口呐贶饯懒拙迈捷漫歌明导泡毛鬼裘绂戚谊垧牧上善若水沈垫鼠乳损省泰帝桃弓荆矢亭灶通堙透视缩影退翁鲜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