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 堯 死後用中空之木作棺。後因以為棺的代稱。 漢 劉向 《說苑·反質》:“昔 堯 之葬者,空木為櫝,葛藟為緘。” 晉 陶潛 《拟挽歌辭》之一:“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2).光秃的樹木。 唐 陸龜蒙 《子夜四時歌·冬歌》:“南光走冷圭,北籟號空木。”
空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典故兩個層面理解:
由形容詞“空”(kōng,中空、空虛)與名詞“木”(樹木)組合而成,字面指内部空洞或沒有果實的樹木。此義強調樹木的物理狀态,常見于古典文獻對自然物的描述。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
其文化意義源于《詩經·小雅·蓼莪》的典故:“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漢代毛亨注解時提到:“天生衆民,父母生之,空木、中野,謂無父母也。”
此處“空木”比喻失去父母的孤兒,如同中空之木缺乏滋養,引申為孤苦無依、失去至親庇護的狀态。這一象征成為後世文學表達孤哀之情的經典意象。
來源:《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現代漢語中,“空木”已非常用詞,但仍在研究《詩經》的學術著作、解讀傳統孝文化的文獻,以及引用典故的文學創作中出現,用以隱喻親情缺失的悲涼境遇。
示例:
“他如空木飄零,雙親逝後便孑然一身。”
來源:《古漢語文化詞探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注:以上文獻可通過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或權威學術平台檢索原文。)
“空木”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其解釋綜合了多個來源的考證:
棺木的代稱
源自上古傳說,堯帝去世後使用中空的樹木制作棺椁,因此“空木”被引申為棺材的雅稱。例如晉代陶淵明在《拟挽歌辭》中寫道:“枯形寄空木”,即用此意象表達對死亡的隱喻。
光秃的樹木
指枝葉凋零、無葉無果的枯樹,常見于古詩文中的環境描寫。如唐代陸龜蒙《子夜四時歌·冬歌》中“北籟號空木”,以空木形容冬季蕭瑟之景。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古典文獻中多取前兩種釋義。
拔意閉口不敏儳然持氣澹瀩當夕殚力道儒釋蝶怨蛩凄飯米分割包圍風風韻韻篙子觀貌察色棺錢官養管業過付猴姜黃爵見慣不驚見诮大方芥菜金盆看封科目人空凄藍菜樂業安居吏士路奠買直懞直眯夢民官辔兜平慮草潑髒水樸茂人才輩出三克三三節盛心梳洗床私有送鈎貪穢貪利忘義通海頭巾戒頑戶襪筒蓊濛文異無辔險厄賢辟孝德銷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