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敏的意思、不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敏的解釋

[unwise;unintelligent;nonsensitive;unalive;slow] 不聰明,不明事理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孟子·梁惠王上》

詳細解釋

(1).不明達;不敏捷。《國語·晉語二》:“ 款 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導,以至于死。” 韋昭 注:“敏,達也。”《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梁書·張率傳》:“ 相如 工而不敏, 枚臯 速而不工。”《剪燈新話·修文舍人傳》:“侏儒飽死而 方朔 苦飢,豈才藝之不敏也?”

(2).謙詞。猶不才。《論語·顔淵》:“ 回 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漢書·司馬遷傳》:“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 魏貞菴 ﹞命予作《北西廂》翻本,以正從前之謬。予謝不敏。” 魯迅 《華蓋集·導師》:“要前進的青年們大抵想尋求一個導師。然而我敢說:他們将永遠尋不到。尋不到倒是運氣。自知的謝不敏,自許的果真識路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敏”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人的思維或行動不夠敏捷、聰慧,常形容反應遲鈍或缺乏機敏性。例如《國語》中“寡智不敏”即強調智謀不足、反應遲緩。現代漢語中多保留此義,如“工而不敏”形容勤懇但缺乏靈活。

  2. 謙辭用法
    在古籍和傳統語境中,常作自謙之詞,相當于“不才”。如《論語》中顔回言“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漢書》司馬遷自稱“小子不敏”。這種用法至今仍見于書面表達,例如“本人不敏,願聆聽高見”。

  3. 成語延伸
    “敬謝不敏”是現代高頻使用短語,意為因自認能力不足而婉拒他人請求。如“讓我主持典禮,實在敬謝不敏”。此用法保留了謙遜态度,但更強調推辭的委婉性。

  4. 古籍溯源
    最早見于《國語·晉語二》的“寡智不敏”,《孟子》中亦引“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可見其作為評價性詞彙的曆史延續性。

此詞兼具客觀描述與主觀謙遜的雙重功能,現代使用中需注意語境差異:日常交流多用于謙辭,書面表達則可能保留古義。建議結合具體文例理解其微妙語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段落标題:

什麼是《不敏》?

《不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不靈敏、不敏感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敏》由部首“不”和“敏”組成。部首“不”表示否定,而“敏”表示靈敏。

《不敏》有1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不敏》源于漢字的組合。繁體字為《不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不敏》的寫法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和現代漢字《不敏》相似。

例句

他對我的問題并不敏感,沒有感覺到我的擔心。

她對音樂非常敏感,但對畫作卻不敏感。

組詞

敏感、不靈敏、不敏感、敏捷、反敏、敏銳

近義詞

遲鈍、無感、癡鈍

反義詞

敏感、靈敏、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