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即買菜。《資治通鑒·晉武帝鹹甯五年》:“ 吳 有鬼目菜,生工人 黃耉 家;有買菜,生工人 吳平 家。東觀案圖書,名鬼目曰芝草,買菜曰平慮草。 吳 主以 耉 為侍芝郎, 平 為平慮郎。” 胡三省 注:“《吳志》曰……買菜,高四尺,厚二分,如枇杷形,莖廣尺八寸,下莖廣五寸,兩邊生葉,緑色。”
“平慮草”一詞的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分層次說明:
1. 基本釋義
“平慮草”是古代植物名,即“買菜”。其名稱源于《資治通鑒·晉武帝鹹甯五年》記載:吳國工人吳平家發現此草,東觀(漢代宮廷藏書處)根據典籍将其命名為“平慮草”,吳主因此封吳平為“平慮郎”。
2. 形态特征
據胡三省注,該植物高約四尺,莖部寬一尺八寸,底部莖寬五寸,葉片呈綠色,形似枇杷葉。
3. 引申含義
現代漢語中,“平慮”二字可拆解為“平靜、無憂”,因此該詞也被引申為形容人或事物處于安定、無煩惱的狀态。例如用于描述心境平和或事物無困擾的場景。
4. 注意區分
需注意其本義(植物名稱)與引申義(比喻平靜狀态)的差異。曆史文獻中主要指植物,而現代用法多側重象征意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植物學特征或曆史背景,可查閱《資治通鑒》及胡三省注原文。
《平慮草》是一個成語,意為平緩、穩定的河流草地,也比喻平靜、穩定的生活或環境。
《平慮草》這個詞由“平”、“米”、“艹”、“艹”構成,共有11個筆畫。
《平慮草》一詞最早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中,最初是用來形容平緩的溪流和長滿草的草地。後來逐漸被引申為指平靜、穩定的生活和環境。
《平慮草》的繁體字是「平慮草」。
在古時候,平慮草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與現代寫法基本相似。
1. 她喜歡居住在平慮草般的鄉村,享受甯靜和安逸。
2. 經過風雨洗禮後,他們終于迎來了平慮草般的生活。
平靜、平穩、平安、平和、草地、水草、河流、穩定
太平、甯靜、安甯、穩定、安定
狂浪、動蕩、不穩定、不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