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藥名。相傳 唐玄宗 以其治折傷、補骨碎有奇功,更名骨碎補。參閱《政和證類本草·草部下品之下·骨碎補》。引 唐 陳藏器 《本草拾遺》。
(2).草名,蔓生石壁,味辣,據說猴用以為姜,故稱。參閱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草語》。
“猴姜”是中藥材骨碎補的别名,其詞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名稱由來
因根莖密布黃色絨毛,形似猴毛,且辛辣味如姜而得名。唐玄宗時期,該植物因治療骨折有奇效,被賜名“骨碎補”,寓意“骨頭碎裂亦可補”。
傳說故事
一說唐玄宗狩獵摔傷腿骨,民間郎中以此藥治愈,遂更名;另一說源自老藥農觀察猴子用此草療傷,因根莖似猴形而稱“猴姜”。
部分文獻提及“猴姜”在方言中形容人狡詐(如),但此用法非主流,可能與文學引申相關,需結合語境判斷。
猴姜的核心含義指向藥用植物骨碎補,兼具形态特征與功效命名的雙重文化内涵。
猴姜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由猴和姜兩個字組成。
猴字的部首是犬,總筆畫為11。
姜字的部首是女,總筆畫為9。
猴姜是由兩個完整的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猴是指類人動物,姜是一種香辛料,它們組合在一起可以表示“用姜調配的猴肉菜肴”。
猴姜的繁體字為猴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猴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姜字的結構也有一些差異,但整體上仍能辨認出這兩個字。
1. 這道猴姜炒肉可真是一絕!
2. 他在烹饪中加入了一些猴姜,使菜品更加香辣。
猴子、姜汁、猴頭菇、姜絲。
姜炒肉、猴肉料理、姜味猴菇。
非猴姜、姜不烹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