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儒家和佛家的合稱。 唐 鄭仁表 《左拾遺魯國孔府君墓志銘》序:“《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之教必闡於道儒釋,釋固無嗣,皇家公家,道儒之餘慶也。”
“道儒釋”是道家、儒家和佛家三大思想體系的合稱,代表中國古代哲學與宗教的核心流派。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道儒釋”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鄭仁表《左拾遺魯國孔府君墓志銘》序,其中提到“善之教必闡於道儒釋”,指代三種思想共同構成傳統道德教化體系。
2. 各學派核心思想
3. 綜合釋義
三者雖起源不同,但在中國曆史中逐漸交融,形成互補關系:道家側重自然哲學,儒家關注現實倫理,佛家提供精神解脫路徑。這一概念體現了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特點。
注:部分資料提到“融合”,但嚴格而言,“道儒釋”更多指向三者的并存與互補,而非完全融合為單一體系。
《道儒釋》是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詞彙,它的出處可以從漢字的構成、拆分部首和筆畫來解釋,也可以從其衍生物、繁體字的寫法、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加以闡述。
《道儒釋》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道”、“儒”和“釋”。其中,“道”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它擁有2個筆畫;“儒”的拆分部首是“人”,擁有9個筆畫;“釋”的拆分部首是“讠”(言),它擁有7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宗教,分别代表了道家、儒家和釋家這三個主要思想流派。其中,“道”指的是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的哲學觀念;“儒”則代表了儒家學派,強調了人文關懷和禮儀之道;“釋”指的是佛教思想,強調人生解脫和超脫塵俗的境界。
在繁體字中,對應的寫法分别是「道儒釋」。
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對應《道儒釋》這三個字,其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出入。不過,在古代漢字的發展中,這些字的結構和形态逐漸形成并固定下來。
這個詞在例句中可以有多種用法,以下是一些示例:
與《道儒釋》相關的組詞包括:道學、儒學、釋學、道德、儒家、釋家等。
近義詞可以包括:哲學、宗教、思想;反義詞可以包括:迷信、無神論、唯物主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