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 與 老子 的并稱。 漢 枚乘 《七發》:“使之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 孔 老 覽觀, 孟子 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後漢書·馮衍傳下》:“然後闔門講習道德,觀覽乎 孔 老 之論,庶幾乎 松 喬 之福。”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自三五以來,暨于 孔 老 ,洗心佛法,要将有人,而獻酬之跡,曾不乍聞者何哉?”
"孔老"是漢語中對兩位中國古代最偉大思想家的合稱,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孔子(孔丘)與老子(李耳)的合稱,代表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該詞最早見于魏晉南北朝文獻,常用于并稱兩位聖賢及其學說體系。例如:
"周孔之教"與"老莊之風"并立,後世遂以"孔老"代指儒道兩家思想源頭 。
二、文化内涵
孔子(前551-前479)創立儒家學派,核心思想為"仁""禮",強調倫理秩序與社會責任;老子(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開創道家學派,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二者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支柱 。
東漢王充《論衡》已有"孔老之道"的表述,魏晉玄學家常将二者思想對比讨論,如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雲:"又讀莊老,重增其放",反映當時"孔老兼綜"的思想潮流 。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語境,指代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對比或融合研究。例如:
"孔老異同"成為比較哲學的重要課題,二者在倫理觀、宇宙論上的差異與互補深刻影響東亞文化 。
權威參考來源:
釋"孔老"為:"孔子與老子的并稱。"
詳述其曆史用例及思想史背景。
分析儒道思想體系及其曆史互動。
闡釋孔老思想的文化影響與學術研究脈絡。
(注:因專業辭書及學術著作通常無公開線上鍊接,故标注文獻名稱與出版社。如需電子資源,建議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nlc.cn)或高校學術數據庫檢索權威版本。)
“孔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孔老”指孔子與老子的并稱,常用于古代文獻中,代表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兩位重要創始人。
現代語境中,“孔老”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本分析,強調儒道思想的關聯性,如研究二者哲學異同或文化影響時可能涉及該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使用場景,可參考《七發》《後漢書》等原文。
白僵僵版插抱見禮不守恒側理陳述句丑惡傳翫大堤曲彈道單居得死得未曾有遏滅飯會楓落吳江覆誦拊綏幹流閣兒工農兵方向光解貫類海之歌號礮荭草花封皇德呼蒲交忿斠然一概節峻接着霁紅旌寵坑填拉閑散悶煉蜜離端陵園羅唣末本南北南陽内照能着撲速速情孽全轉騷客燒器生語食無魚熟研鎖子帳滔漫童秃同宗頑蔽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