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荭草的意思、荭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荭草的解釋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達三米,全株有毛,葉子闊卵形,夏秋開花,白色或淡紅色。供觀賞,果實可入藥。也叫水荭。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荭草》:“其莖粗如拇指,有毛。其葉大如商陸葉。色淺紅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棗仁而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荭草是一種兼具觀賞和藥用價值的植物,其詞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植物學特征

  1. 科屬與形态
    屬蓼科蓼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粗壯,高1-3米,密被柔毛,上部多分枝;葉片寬卵形或橢圓形,長10-20厘米,邊緣全緣;穗狀花序呈淡紅或白色,花期6-9月()。

  2. 别名
    又稱狗尾巴花、東方蓼、紅蓼、遊龍、石龍須等(),不同地區稱呼略有差異。

二、分布與生境

主要分布于中國各地(除西藏外),朝鮮、日本、俄羅斯亦有分布。野生或栽培于溝邊濕地、村旁路旁,耐濕性強,常見于水邊()。

三、藥用價值

  1. 性味歸經
    性平、味辛,歸肝、脾經,有小毒()。

  2. 功效與主治
    具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之效,常用于風濕痹痛、水腫、痢疾及風濕性關節炎()。内服需控制劑量(0.5-1兩),外用可搗敷患處。

  3. 注意事項
    孕婦禁用(含毒性),且需遵醫囑使用()。

四、其他特點

果實為黑褐色瘦果,扁平近圓形,可入藥();生命力頑強,適應多種環境,兼具觀賞性()。

荭草既是水邊生态的常見植物,也是傳統中藥材,應用時需注意其毒性及禁忌。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荭草》的意思

《荭草》(hòng cǎo)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指的是指茅草或蘆葦。這種植物生長茂盛、柔軟而富有彈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荭草》由兩個部首組成:草 (cǎo) 和艹 (cǎo),共有9畫。

來源

《荭草》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至樂》一文中,“言若大荭草者,必就太陽之光,浮聲之影。” 意為像茅草一樣,必須追隨太陽之光,才能騰飛音聲。

繁體

《荭草》的繁體字為「葒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荭草》一詞的古漢字寫法為「烘草」。

例句

1. 陣陣微風吹拂着荭草,使整個原野顯得格外生機盎然。

2. 池塘裡的荭草像一片綠色的海洋。

組詞

1. 荭草地:茂盛生長荭草的地方。

2. 荭草叢:密集生長的荭草。

3. 荭草茂盛:荭草生長繁盛。

近義詞

1. 茅草:與荭草指同一種植物。

2. 蘆葦:與荭草指同一種植物。

反義詞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