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頑弊 ”。1.愚魯,愚笨。 漢 蔡邕 《胡公碑》:“惟我末臣,頑蔽無聞,仰慕羣賢,惡乎可及?”《文選·潘嶽<楊荊州诔>》:“餘以頑蔽,覆露重陰。” 呂向 注:“頑蔽,猶愚魯也。”《晉書·周顗傳》:“不悟天鑒忘臣頑弊,乃欲使臣内管銓衡,外忝傅訓。”《南史·王融傳》:“囚實頑蔽,觸行多愆。”
(2).指愚魯、愚笨的人。 唐 張說 《中書令逍遙公墓志銘》:“其與人也,溫良善誘,仁恕多容,俾夫頑蔽開析,愎鷙擾從,君子進道,小人革慮。”
"頑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籍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獻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人思想閉塞、固執愚鈍,缺乏開化。此義項強調認知層面的蒙昧與行為上的固守舊習。
例證:
《漢書·董仲舒傳》載:"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此所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迹而悉去之,複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颛為自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遺毒馀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嚣頑,抵冒殊扞,孰爛如此之甚者也。" 其中"嚣頑"即含"頑蔽"之意,指民風因教化缺失而愚頑難治 。
形容事物因年久失修或缺乏維護而呈現的殘破狀态,多用于描述建築、器物等實體。
例證:
《新唐書·韓滉傳》載:"滉雖宰相子,性節儉,衣裘茵衮,十年一易。居處陋薄,取庇風雨。門當列戟,以父時第門不忍壞,乃請不戟。……初,滉未達時,有善相者雲:‘當位極人臣,然須破家而後已。’滉既貴,嘗築夾城,環所居坊,以自衛。及罷相,居裡中,為盜所窺,果破其家。滉既死,子弟無能自振,居室頑蔽,至為裡胥所占。" 此處"居室頑蔽"即指宅邸因破敗失修而顯衰朽 。
"頑蔽"屬書面語,多見于明清以前文獻,常與"愚鈍""衰朽"等詞互文見義。現代漢語中已被"愚昧""頑固""破敗"等詞替代,僅于研究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出現。其構詞中"頑"取愚鈍、固執義,"蔽"取遮蔽、蒙昧義,二字組合強化了封閉落後的狀态特征。
主要文獻依據:
“頑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主要有兩層含義:
詞源與變體
古籍用例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用于文言文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出處或不同變體的使用場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代文獻注解。
北堂草靸草螽冊功拆卷阊阖長蛇陣初葉存根呆不騰抵足棟材福橘管制孤竹城橫矛恒牙黃婆绛人揭寶巾國英雄矜彊菫斟祭式炬火空假寬轉阆風巅樂道安貧勒石劣時籠莺賣力門戶冊墓次内戰捏舌盤岩搶背岐搜秋胡三支比量樿傍石交詩屋石于菟送粥髫小僮謡頭前枉顧魏夫人惟利是營微母闾無法無天瑕痕先德線圈枭羣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