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未曾有的意思、得未曾有的詳細解釋
得未曾有的解釋
謂前所未有,今始得之。 唐 萬齊融 《阿育王寺常住田碑》:“ 阿寶塔 之莊嚴,得未曾有。” 唐 萬齊融 《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飯食經行,臭若香風,味同甘露,遍滿一刼,周流十方,聞之者得未曾有,食之者鹹登正位。”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記》卷三:“﹝ 宇亭 ﹞初不識字,禮大士三年,忽生神慧,經律論悉了了無礙,隨問即答,得未曾有。”亦作“ 得未嘗有 ”。 宋 蘇轼 《與郭功甫書》之一:“昨辱寵臨,久不聞語,殊出意表,蓋所謂得未嘗有也。”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有的解釋 有 ǒ 存在:有關。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備無患。有目共睹。 表示所屬:他有一本書。 表示發生、出現:有病。情況有變化。 表示估量或比較:水有一丈多深。 表示大、多:有學問。 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
網絡擴展解釋
“得未曾有”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dé wèi céng yǒu,意為前所未有或從來沒有過,形容事物極其罕見或首次出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某事物或現象是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強調“空前的獨特性”。
- 擴展解釋:常用于形容突破常規、超越過往的成就或經曆,帶有贊歎或驚異的感情色彩。
2.出處與演變
- 最早來源:出自佛教經典《楞嚴經》卷一:“法筵清衆,得未曾有。”
- 其他文獻:唐代萬齊融在《阿育王寺常住田碑》中亦引用該詞,如“阿寶塔之莊嚴,得未曾有”,進一步豐富了其文學應用。
3.語法與用法
- 結構:緊縮式成語,通常作謂語,不帶賓語。
- 例句:
- 魯迅《兩地書·七》:“承先生封都給我回信,于‘小鬼’實在好像在盂蘭節,食飽袋足,得未曾有了。”
- 清代史震林《西青散記》:“聞之者得未曾有,食之者鹹登正位。”
4.近義詞與擴展
- 同義詞:前所未有、空前絕後。
- 反義詞:司空見慣、屢見不鮮。
- 用法提示: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口語中較少使用。
5.權威性說明
綜合多個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及古籍文獻,該成語的釋義和用法具有一緻性。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楞嚴經》原文或唐代碑刻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 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這個詞的意思:
得未曾有是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東西或者經曆,表示某種情況或狀況超出了以往的經驗範疇。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得 (彳 + 登) 總共6畫
未 (一 + 木) 總共5畫
曾 (日 + 曰 + 米) 總共10畫
有 (⺌ + 月) 總共6畫
來源:
得未曾有這個詞最初出現在《論語·述而》一篇中。後來成為現代漢語的一種固定短語,經常用于描述某種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情況。
繁體:
得未曾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得未曾有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一緻。
例句:
1. 這次的成功是得未曾有的,我們感到非常榮幸。
2. 這場比賽的觀衆人數是得未曾有的,超過了我們的預期。
組詞:
得到、未知、曾經、有限
近義詞:
前所未有、絕無僅有、空前絕後
反義詞:
常有、常見、常規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