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器釉色名。因其色如雨止時天空所呈現的紅色,故稱。以 明 代 宣德窯 所制為最精美。又稱祭紅、際紅。亦代指這種顔色的瓷器。 清 藍浦 《景德鎮陶錄》卷二:“霽紅器,陶戶能造霽紅者少,無專家,惟好官古戶倣之。”
霁紅是瓷器釉色的名稱,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基本定義
霁紅指一種瓷器釉色,因顔色類似雨後天晴時天空呈現的紅色而得名。明代宣德年間燒制的霁紅瓷器最為精美,被視為典範。
别稱與演變
該釉色在宣德時期曾稱“寶石紅”,後逐漸出現“祭紅”“際紅”“積紅”等别名。不同名稱可能源于工藝或文化背景的差異。
工藝特點
霁紅釉色深沉瑩潤,鮮紅而不刺目,如凝固的雞血,具有安定高雅的美感。其制作難度極高,需精準控制燒制條件,故有“千窯一寶”之稱。釉面通常無裂紋、不透明,且熱穩定性較好。
曆史與文化
霁紅在永樂年間已出現(如“宣紅”),但以宣德窯成就最高。清代文獻如《景德鎮陶錄》記載其工藝傳承困難,僅有少數陶戶仿制。詩詞中亦有其意象,如宋代蔣捷“天津霁紅如昨”。
現代應用
如今“霁紅”一詞既可指釉色,也代指這類瓷器,成為陶瓷藝術和收藏領域的重要術語。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工藝細節,可參考古籍《景德鎮陶錄》或相關陶瓷研究文獻。
《霁紅》是指暴雨過後,天空澄淨而雲散,夕陽的餘輝映照下的紅霞。這個詞形象地描繪出了瑰麗壯觀的景色,寓意着暴風雨之後的希望和美好。
《霁紅》的左邊部首是雨(雨字底部有三點代表雨滴),右邊部分是肖。它的總筆畫是22畫。
《霁紅》是中國古代文人創作的詩詞中的描寫,也經常出現在山水畫和文學作品中。在繁體字中,霁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
在古時候,霁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漢字寫法中,“纟”是霁字的左部,表示與線、纖維相關的事物,而“幹”是右部,表示起伏不平或行動的軌迹。
1. 暴雨過後,天邊出現了一抹霁紅,給整個大地帶來了一份溫暖和美麗。
2. 雲散之後,霁紅映照下,山水更加美麗動人。
1. 霁天:指暴雨過後的晴朗天空。
2. 曉霁:指清晨時刻陽光照耀下的霞光。
1. 殘霞:指日落時天空中餘晖的美景。
2. 餘晖:指太陽下山之後的殘餘光亮。
1. 腥暗:指天空陰沉、昏暗而沒有陽光的景象。
2. 陰冷:指天氣寒冷、陰沉而沒有陽光的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