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 与 老子 的并称。 汉 枚乘 《七发》:“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 孔 老 览观, 孟子 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后汉书·冯衍传下》:“然后闔门讲习道德,观览乎 孔 老 之论,庶几乎 松 乔 之福。”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自三五以来,暨于 孔 老 ,洗心佛法,要将有人,而献酬之跡,曾不乍闻者何哉?”
"孔老"是汉语中对两位中国古代最伟大思想家的合称,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孔子(孔丘)与老子(李耳)的合称,代表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该词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文献,常用于并称两位圣贤及其学说体系。例如:
"周孔之教"与"老庄之风"并立,后世遂以"孔老"代指儒道两家思想源头 。
二、文化内涵
孔子(前551-前479)创立儒家学派,核心思想为"仁""礼",强调伦理秩序与社会责任;老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开创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二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支柱 。
东汉王充《论衡》已有"孔老之道"的表述,魏晋玄学家常将二者思想对比讨论,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云:"又读庄老,重增其放",反映当时"孔老兼综"的思想潮流 。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语境,指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或融合研究。例如:
"孔老异同"成为比较哲学的重要课题,二者在伦理观、宇宙论上的差异与互补深刻影响东亚文化 。
权威参考来源:
释"孔老"为:"孔子与老子的并称。"
详述其历史用例及思想史背景。
分析儒道思想体系及其历史互动。
阐释孔老思想的文化影响与学术研究脉络。
(注:因专业辞书及学术著作通常无公开在线链接,故标注文献名称与出版社。如需电子资源,建议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nlc.cn)或高校学术数据库检索权威版本。)
“孔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孔老”指孔子与老子的并称,常用于古代文献中,代表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两位重要创始人。
现代语境中,“孔老”多用于学术讨论或历史文本分析,强调儒道思想的关联性,如研究二者哲学异同或文化影响时可能涉及该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使用场景,可参考《七发》《后汉书》等原文。
百褶裙版臿拔着短筹徧师冰流子惨然不乐成丁畴古次路从俗浮沉登科帝祜凡口反听收视发善风集黂緼管工过命河山带砺画地爲狱简籍歼殄践修交詈聚唾就亲肌腴抅拦亢毅来不及緑鬓朱顔乐而不淫寮子路马毛扇鸣局疋半停分披毛求瑕寝罢认清三年不窥园擅长烧角文书释兵拾诵水线淑行私费馊主意贪心听来徒父挖苦瓦楞子餧人伪行尾音误差香茧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