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號礮的意思、號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號礮的解釋

亦作“ 號砲 ”。亦作“ 號炮 ”。軍中用來傳達信息的火炮。喻為表明事件即将發生的信號。《水浒傳》第四七回:“隻聽得 祝家莊 裡一箇號砲,直飛起半天裡去。”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行軍總要》:“須設立號砲、號燈,方能一傳既至。” 清 魏源 《籌海篇》下:“然有一宜防者,則曰飛礮,非謂懸桅上之號礮,而謂仰空堕彈之炸礮也。” ********* 《堅持抗戰與積極辦法》:“自‘八·一三’全面抗戰的號炮發出之後,有兩件令人興奮而于 中國 抗戰非常有利的事實是很顯著的。” 茅盾 《子夜》十四:“絲廠總同盟罷工是共6*6*黨七月全國總暴6*動計劃裡的一項,是一個號炮呀!”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號礮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號礮(hào pào)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軍事術語,現規範寫法為“號炮”,指古代軍隊中用于傳遞信號的專用火炮。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釋義與用途

號礮指通過點火發射巨響或煙霧,傳遞特定軍事指令的信號炮。主要用于:

  1. 戰場指揮:發起進攻、撤退或變換陣型的統一信號;
  2. 警報功能:警示敵軍突襲或緊急集合士兵;
  3. 慶典儀式:凱旋或重要典禮中的鳴炮環節。

    其作用類似現代的信號彈,但以火藥爆破聲為媒介(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結構與形制

號礮多為小型鑄鐵炮管,長度通常不足一米,填充少量火藥,發射時聲震曠野而無實彈:


三、異體字與規範

“礮”為“炮”的異體字,多見于明清文獻:


四、曆史文獻例證

  1. 《水浒傳》第五五回:

    “隻聽號礮響,伏兵四起” —— 描述以號炮為行動指令。

  2. 《明史·兵志四》:

    “夜戰則用號礮、火牌” —— 記載號炮在夜間軍事通訊中的應用。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號礮”(也寫作“號砲”或“號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含義

2.詳細說明

3.其他注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相關成語(如“號寒啼饑”),可參考詞典類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琥八詠詩辨驗冰釋菜羹材貢參證讒客觇偵呈狀赤躶窗帏當當響蕩酒玷渎東挪西借獨唱阿下法駕鳳鸾婦兄該浃诟龜呼天鼓煽薦言疾雷不及塞耳禁扉驚神泣鬼靓妝進退狐疑咎悔齎裝卷绶酷掠來早妙氣麛夭魔焰乃在昵好排蕩羌帖鬐甲清倌人讓讓蛥蚗深耕損服檀桐嘽啍邆赕頹濫屯雷旺月萬年枝無躁先端小程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