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舉謡言的意思、舉謡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舉謡言的解釋

漢 代,朝臣為了解民風民意而搜集民間謠諺等返奏朝廷,謂之:“舉謡言”。 漢 應劭 《漢官儀》卷上:“三公聽採長史臧否,人所疾苦。還,條奏之,是為舉謡言也。”《後漢書·黨锢傳·範滂》:“後詔三府掾屬舉謡言, 滂 奏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餘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舉謡言”是漢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項特殊舉措,指朝廷通過搜集民間謠諺來體察民情、監督官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指漢代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等高級官員派遣屬吏收集民間流傳的謠諺、歌謠等,整理後上報朝廷,以此作為了解地方治理和官員政績的依據。

  2. 運作方式

    • 三公府掾屬(屬官)負責采集民間輿論,内容涵蓋百姓對官吏的評價、社會疾苦等。
    • 需将收集的信息分類條陳,直接向皇帝奏報,《後漢書·範滂傳》記載範滂曾通過此舉彈劾二十餘名權貴官員。
  3. 曆史背景與意義
    該制度源于漢代“觀采風謠”的傳統,旨在通過民間輿論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察。例如《漢官儀》提到此舉可反映“長史臧否(官員優劣)”和“人所疾苦”,具有政治監督與社會輿情分析的雙重作用。

  4. 詞源與讀音
    讀音為jǔ yáo yán,“謡言”在此指民間流傳的評議性歌謠,非現代貶義謠言,而是類似《詩經》中“國風”的諷谏載體。

舉謡言是漢代特有的輿情反饋機制,體現了早期中國官僚體系對民間聲音的重視,兼具監察與信息收集功能。相關記載可進一步參考《後漢書》《漢官儀》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舉謡言》的意思

《舉謡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舉起聲音說話”或者“高聲宣傳”。這個詞語一般用來形容人們發表演講、宣告或宣傳某種觀點、意願或決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

《舉謡言》的拆分部首是言字的“言”,同時也屬于一般漢字的“讠”。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21個。

來源和繁體

《舉謡言》是演變而來的漢字詞語,它基于古代漢字的形體結構和意義發展而來。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舉謡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不過,《舉謡言》一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差别不大。

例句

1. 聽衆們歡呼着,他舉謡言發表了一番感言。

2. 在大會上,領導者高高舉起手中的麥克風,舉謡言宣布了重要決策。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舉世、謡曲、言辭。

近義詞:高談闊論、高調宣傳、高聲疾呼。

反義詞:低聲下氣、閉口不言、緘口不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