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養生主》謂庖丁解牛,三年後所見皆非全牛,隻見其骨節皆空虛,“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然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後因以“投刃皆虛”比喻處理事務得心應手。 晉 孫綽 《天台山賦》:“遊覽既周,體靜心閑。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牛無全。” 唐 李白 《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所謂投刃而皆虛,為其政而則理成,去若始至,人多懷恩。”
“投刃皆虛”是一個源自《莊子·養生主》的成語,比喻處理事務時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出自《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原文描述庖丁經過多年實踐後,眼中不再看到完整的牛,而是牛骨節的空隙,因此用刀時能精準避開阻礙,達到“以無厚入有間”的境界。唐代李白在《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中也引用過這一典故。
本義與引申義
使用場景與近義詞
多用于形容高超的工作能力或管理能力,如政務、技藝等領域。近義詞包括“遊刃有餘”“目無全牛”。
結構解析
成語為緊縮式結構,作賓語或定語使用,常見于書面表達,屬于中性詞。
示例:
“他在項目管理中投刃皆虛,複雜任務總能高效完成。”
此成語通過寓言化的表達,生動傳遞了“掌握規律後舉重若輕”的智慧,是中文中兼具文學性和哲理性的詞彙。
《投刃皆虛》是一句成語,意指使用刀劍等鋒利武器攻擊,無一能傷到對手。它形容對方高超的武術技巧或者自己在面對強敵時的無力感。
《投刃皆虛》的拆分部首是手,剩下的部分則是來自其他漢字。
《投》的筆畫數為7。
《刃》的筆畫數為2。
《皆》的筆畫數為5。
《虛》的筆畫數為10。
《投刃皆虛》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太上感應篇》中,後來經過流傳,成為後世廣泛使用的成語。
《投刃皆虛》是該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投刃皆虛》在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原意。古代的寫法可能更加簡練,但依然表達了相同的意思。
他的武術造詣很高,面對任何攻擊都能遊刃有餘,簡直是《投刃皆虛》。
相關的組詞有:投鼠忌器、投機倒把、投桃報李、投機取巧等。
近義詞有:削鐵如泥、無堅不摧、一劍封喉。
反義詞有:百步穿楊、毫發無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