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自不量力。《西遊記》第三回:“那些猴不知好歹,都來拿那寶貝,卻便似蜻蜓撼鐵柱,分毫也不能禁動。”亦作“ 蜻蜓撼石柱 ”。《西遊記》第四二回:“好便似蜻蜓撼石柱,怎生搖得半分毫?”
“蜻蜓撼鐵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比喻力量懸殊下,弱者試圖動搖強大事物,形容自不量力。其核心含義強調“不自量力的徒勞行為”。
二、出處與演變
三、用法與語境
四、争議與補充
部分資料(如)提出該成語可引申為“弱者面對困難仍堅持”,但此解讀與主流權威解釋及《西遊記》原文語境不符,可能屬于誤讀。
該成語主要表達對不自量力行為的否定,使用時應結合上下文避免歧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西遊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蜻蜓撼鐵柱》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或事物堅強不屈,不畏艱難困苦,意志堅定不動搖。
《蜻蜓撼鐵柱》的部首拆分為:
蜓(蟲部)
撼(手部)
鐵(金部)
柱(木部)
《蜻蜓撼鐵柱》的總筆畫數為:
蜓(11畫)
撼(9畫)
鐵(10畫)
柱(8畫)
《蜻蜓撼鐵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鄧奉傳》中的記載,原文為:“蜻蜓懸翼,撼大木。”後人将其引申為“蜻蜓撼鐵柱”,用以形容人或事物堅強不屈。
繁體字形為「蜻蜓撼鐵柱」。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例如《蜻蜓撼鐵柱》中的“柱”字在古代寫作“柷”,發音相同但字形不同。
他一直以來都是個不屈不撓的人,真是蜻蜓撼鐵柱般的意志。
堅忍不拔、不屈不撓、頑強不屈、剛毅堅定、意志堅強
近義詞:鐵石心腸、堅韌不拔
反義詞:膽小如鼠、軟弱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