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口才。 唐 白居易 《三遊洞序》:“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晶熒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
“敏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敏口”由“敏”(敏捷、機敏)和“口”(口才)組合而成,形容說話反應迅速、口才出衆,強調語言表達上的機敏與流暢。
詞義解析
古文出處
唐代白居易在《三遊洞序》中寫道:“雖有敏口,不能名狀”,意為即使口才極佳之人,也難以描述眼前奇景。此例凸顯“敏口”形容語言能力的極限。
使用場景
適用于誇贊他人辯論、演講或日常交流中表現出的機敏口才,如“他思維敏捷,敏口善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三遊洞序》原文或權威詞典。
敏口是一個漢字,全拼為mǐn kǒu。該詞屬于動詞,意思是嘴巴反應靈敏、口齒伶俐。
敏口的部首是口(kǒu),它有8個筆畫。
敏口最初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口和敏組成的。敏指快速、靈敏,口指嘴巴。合在一起就表示嘴巴反應敏捷。
在繁體中,敏口的寫法為「敏口」,拆分部首和字形都與簡體相同。
敏口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口的字形更加簡化為「口」,而敏的字形與現代相同。
他年紀雖輕,但敏口利舌,經常能搶答問題。
敏口能言(口齒伶俐),敏口伶俐(嘴巴靈活),敏口秀麗(口齒清晰流暢)。
口齒伶俐,口才出衆,嘴巴靈活。
口齒笨拙,口吃,嘴巴不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