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儉啬的意思、儉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儉啬的解釋

(1).節儉。《史記·貨殖列傳》:“﹝ 鄒魯 ﹞地小人衆,儉嗇,畏罪遠邪。” 唐 柳宗元 《問答·晉問》:“有茅茨采椽土型之度,故其人至於今儉嗇。”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九:“ 崔 翰林 伯善 性儉嗇,家居止蔬食為常。” 清 劉大櫆 《繭齋先生傳》:“先生以家之中落,治以儉嗇,而與人交,財利未嘗有纖介之苟。”

(2).吝啬。《詩·魏風·葛屨序》:“其民機巧趨利,其君儉嗇褊急,而無德以将之。”《南史·曹武傳》:“ 武 性儉嗇,無所餉遺。”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二》:“且其為利,又至陋劣不足道,則馴至卑懦儉嗇,退讓畏葸,無古民之樸野,有末世之澆漓,又必然之勢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儉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n sè,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理解,在不同場景下可能呈現褒貶差異:

一、基本含義

  1. 節儉(中性偏褒義)
    指在財物使用上節制、節省,避免浪費。例如《史記·貨殖列傳》提到鄒魯地區“地小人衆,儉啬,畏罪遠邪”,強調當地民風注重節約。這種含義常用于描述勤儉持家的品質,如唐代柳宗元在《晉問》中提及“其人至於今儉啬”。

  2. 吝啬(貶義)
    指過度節儉甚至小氣,不願合理使用財物。如《南史·曹武傳》記載“武性儉嗇,無所餉遺”,即批評其為人吝啬。此時與“大方”形成反義。

二、使用場景與辨析

三、詞源與結構

總結來看,“儉啬”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既可能是傳統美德,也可能成為性格缺陷。如需更多用例,可參考《史記》《南史》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儉啬

儉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儉”和“啬”。它在漢字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字旁和口字旁,拼音分别為jiǎn和sè。

儉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儉”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綿》中,意指節約、節儉,引申為深愛節儉之道。“啬”一詞出現在《論語·鄉黨》中,指吝啬、吝啬小氣。将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儉啬這一詞語。

在繁體字中,儉啬分别寫作“儉”的繁體字、“嗇”的繁體字。繁體字在一些地區仍然保留使用,傳承了古代漢字的書寫風格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儉啬通過使用不同的部首和組合方式來表示。早期的寫法中,“儉”由“⺅”(人字旁)和“口”組合而成,代表節儉的重要性。而“啬”則由“口”和“刂”(刀刃旁)組合而成,強調吝啬小氣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關于儉啬的例句:

  1. 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節約儉啬。
  2. 他太啬了,從來不舍得花錢。
  3. 在現代社會,儉啬是一種美德。

與儉啬相關的組詞有:節儉、節約、儉省。它們都強調了在使用和花費資源方面的節制和謹慎。

儉啬的近義詞包括:節儉、節約、節約省錢。

儉啬的反義詞則是:奢侈、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