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生藻類植物名。又名馬藻。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八·水藻》:“水藻,葉長二三寸,兩兩對生,即馬藻也。”
(2).泛指水生藻類植物。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當中一隻透明的玻璃缸,幾條金魚在水藻裡悠然遊漾。”參閱 清 吳其濬 《植物名實圖考·水草·藻》。
關于“水藻”的詞義解釋如下:
學名定義
指水生藻類植物,特指葉長2-3寸、兩兩對生的馬藻(學名:Myriophyllum)。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形态特征,曹禺在《北京人》中描述金魚遊弋于水藻間的場景,印證其常見于水生環境。
廣義泛稱
可泛指所有淡水或海水中的藻類植物,如綠藻、藍藻等,這類植物無根莖葉分化,通過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藻類分類或古籍原文,可查閱《本草綱目·草八·水藻》或現代水生植物圖譜。
《水藻》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水中生長的植物。這些植物多為綠色,含有葉綠素,并且通過光合作用進行能量合成。在水中生長的水藻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能夠促進水體的氧氣增加,維持水質的平衡。
根據漢字的拆分原則,可以知道《水藻》這個詞的部首是「水」,為水字底部偏旁。這個詞共有12個筆畫。
《水藻》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大司馬》中。在繁體中,「藻」字被寫作「藻」。
古代漢字中,「水藻」一詞的寫法有所不同。在甲骨文中,「水」字由兩個波浪線組成,表示水的液體狀态。而「藻」字是由草字上部的「艹」結構和下部的「早」相結合,表示生長在水中的植物形态。
1. 這個池塘裡的水藻長勢良好,說明水質很好。
2. 我們經常在這個湖邊捕捉到各種水藻。
組詞方面,與「水藻」相關的詞彙有:
1. 水生植物:指在水中生長的植物。
2. 藻類:指種類繁多的水生有機體,如海藻、河藻等。
與「水藻」有類似含義的近義詞包括「水草」、「水生植被」等。而與「水藻」相對的詞語可以是「陸生植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