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渾濁貌;紛亂貌。《素問·脈要精微論》:“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 王冰 注:“渾渾,言脈氣濁亂也。” 晉 陸雲 《九愍·感逝》:“時藹藹而未颺,世渾渾其難澄。” 唐 慧淨 《雜言》詩:“擾擾三界溺邪津,渾渾萬品忘真匠。”
(1).渾沌。 清 恽敬 《原命》:“雖然形生矣,而渾渾焉,而胚胚焉,而息息焉。”參見“ 渾沌 ”。
(2).廣大貌。《淮南子·俶真訓》:“渾渾蒼蒼,純樸未散。” 唐 韓愈 《進學解》:“上規 姚 姒 ,渾渾無涯。” 明 王世貞 《與徐子與書》:“自 楚 蜀 以至中原,山川莽蒼渾渾。” 清 恽敬 《都昌元将軍廟碑銘》:“萬物之動,一道所蕃,沄沄渾渾,根支萬千。”
(3).迷糊;不清醒。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連翹》:“治耳聾渾渾焞焞。”《*********遊記·遊白嶽齊雲之記》:“在寂靜的正午太陽光下,一步一步的上去,過 古松 、 望仙 等亭,人為花氣所醉,渾渾然似在做夢。”
(4).渾厚純樸。 漢 揚雄 《法言·五百》:“渾渾乎聖人之道,羣心之用也。” 宋 歐陽修 《張子野墓志銘》:“遇人渾渾,不見圭角,而守志端直,臨事果決。” 明 歸有光 《周弦齋壽序》:“ 周 氏諸老人之厚德,渾渾如也。”
滾滾。大水流貌。《管子·富國》:“若是則萬物得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山丘。” 晉 陶潛 《命子》詩:“渾渾長源,蔚蔚洪柯。” 宋 王安石 《複至曹娥堰寄剡縣丁元珍》詩:“溪水渾渾來自北,千山抱水清相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逢舟》:“流水渾渾,風濤拍 禹門 。”
“渾渾”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釋義如下:
形容水勢盛大或連綿不斷
《詩經·邶風》中“河水渾渾”即指水流浩蕩、奔湧不息的狀态,後引申為事物氣勢磅礴或連續不斷的特點(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456頁)。
表示渾濁不清、模糊難辨
《漢書·揚雄傳》中“渾渾若川”描述水體渾濁的狀态,現代漢語中也可用于形容視覺模糊或思緒混亂,如“眼前渾渾一片”(參考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03頁)。
形容質樸、渾厚的氣質
清代文論家劉熙載在《藝概》中提到“渾渾之氣,文之骨也”,指詩文風格淳厚自然、不事雕琢的藝術特質(參考來源:《中國文學批評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頁)。
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在北方部分方言中,“渾渾”可表示“全部”“整個”,如“渾渾一鍋粥”,強調事物未經篩選或混合的狀态(參考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頁)。
拟聲詞模拟水流聲
文學作品如老舍《四世同堂》中“河水渾渾地流着”,通過疊字增強聲音的連綿感和畫面感(參考來源:《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頁)。
“渾渾”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渾濁紛亂貌
指水流或事物狀态混濁不清、雜亂無章。例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渾渾革至如湧泉”,形容脈象混亂()。
廣大、宏大貌
用于描述自然或氣勢的壯闊,如《淮南子·俶真訓》提到“渾渾蒼蒼,純樸未散”,指天地初開的廣袤狀态()。
渾厚純樸
如漢代揚雄《法言·五百》中“渾渾乎聖人之道”,形容品性淳樸()。
迷糊不清醒
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狀态,如“渾渾噩噩”,表示糊塗度日()。
讀作 hún hún
常見于形容渾濁、紛亂或精神不振,如“渾渾噩噩”中的“渾渾”指愚昧無知()。
讀作 gǔn gǔn
古漢語中通“滾”,表示水流盛大,如《荀子·富國》中的“財貨渾渾如泉源”()。
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尤其是成語“渾渾噩噩”中的貶義用法(原指渾厚嚴正,現多表糊塗)。古籍中不同讀音可能對應不同釋義,需參考權威注解()。
挨家挨戶搬運保膘飙馭不愧不作豺虎重陽出納楚箫大援東野杜仲芳羞方頤發铏公職果腹行動坐卧黑糊糊黑重狠透鐵和神家景嘉瑞菫色謰謱連軋機陵宮鱗朋輪毂緑川芒屩布衣滿江紅末路木橛偏心矩疲蹇披慢千金用兵,百金求間橋頭契慕親衞蹂若傷惜少東家神婆食櫑獸口四節歲惡隨手簿貼然歪八豎八危軀委注沃埜物官襄點箫勺遐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