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ck and annotate] 把書籍或文件中的錯誤校訂後再進行注釋
亦作“ 校注 ”。校勘、注釋。如:《屈原賦校註》;《李白集校注》;《李清照集校註》。
見“ 校註 ”。
校注是漢語文獻整理的重要方法,指對古籍或文本進行校勘與注釋的複合學術工作。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校勘(校)
對照不同版本或可靠資料,考訂文字異同,糾正傳抄刊刻中的訛誤、脫漏、衍文等問題,力求恢複文本原貌。如清代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即為典範。
注釋(注)
對文本中的生僻字詞、典章制度、曆史背景、文化典故等進行解釋說明,疏通文意,幫助現代讀者理解。例如中華書局《史記》點校本兼具校勘與注釋。
學術價值與功能
校注本通過“校”保障文本準确性,通過“注”實現文本可讀性,是古籍整理的核心形式。權威校注本需綜合版本學、訓诂學、曆史學等知識,如程俊英《詩經注析》既校訂文字又詳解賦比興手法。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未提供可驗證的線上權威鍊接,此處僅标注文獻來源名稱。)
“校注”是漢語中一個學術性較強的合成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指對古籍或文獻進行校勘和注釋的綜合工作。即通過核對不同版本、修正文本錯誤(校勘),同時對内容進行解釋說明(注釋),以幫助現代讀者理解。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整理領域,例如:
需注意「校」在此讀作jiào(第四聲),區别于表示學校的「xiào」音。這個多音字現象在《校注的字義分解》中有專門說明。
現代也偶見用于現代文獻的深度整理,如某些近現代名家全集校注本。這種工作往往需要語言學、曆史學、文獻學等多學科協作完成。
白學般調爆竿備火便悁裱绫碧鱗碧衣女子不次之位趁常騁情澄鮮侈鬭觕胪錯谔大估摸黛煙大遠釣羅雕章繪句發妻風行電掃副順恒資鶴台荒無人煙嚾噪郊廛計不旋跬荊山僦工廐尹抉目懸門可索空索索浪蕩乾坤黎綠廪台臨淵結網立仆旄牛旄幢美田明告捏故憑肩語钤别牽吟巧發奇中熱亂融暢三一扇赫赸笑食必方丈逝流梳齒甜面包晚報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