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举謡言的意思、举謡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举謡言的解释

汉 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谓之:“举謡言”。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三公听採长史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謡言也。”《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后詔三府掾属举謡言, 滂 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餘人。”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举謡言”是汉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特殊举措,指朝廷通过搜集民间谣谚来体察民情、监督官员。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指汉代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等高级官员派遣属吏收集民间流传的谣谚、歌谣等,整理后上报朝廷,以此作为了解地方治理和官员政绩的依据。

  2. 运作方式

    • 三公府掾属(属官)负责采集民间舆论,内容涵盖百姓对官吏的评价、社会疾苦等。
    • 需将收集的信息分类条陈,直接向皇帝奏报,《后汉书·范滂传》记载范滂曾通过此举弹劾二十余名权贵官员。
  3. 历史背景与意义
    该制度源于汉代“观采风谣”的传统,旨在通过民间舆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例如《汉官仪》提到此举可反映“长史臧否(官员优劣)”和“人所疾苦”,具有政治监督与社会舆情分析的双重作用。

  4. 词源与读音
    读音为jǔ yáo yán,“謡言”在此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性歌谣,非现代贬义谣言,而是类似《诗经》中“国风”的讽谏载体。

举謡言是汉代特有的舆情反馈机制,体现了早期中国官僚体系对民间声音的重视,兼具监察与信息收集功能。相关记载可进一步参考《后汉书》《汉官仪》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举謡言》的意思

《举謡言》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举起声音说话”或者“高声宣传”。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人们发表演讲、宣告或宣传某种观点、意愿或决定。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举謡言》的拆分部首是言字的“言”,同时也属于一般汉字的“讠”。根据《康熙字典》,它的总笔画数为21个。

来源和繁体

《举謡言》是演变而来的汉字词语,它基于古代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意义发展而来。在繁体中,它的写法为「舉謡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略有差异。不过,《举謡言》一词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差别不大。

例句

1. 听众们欢呼着,他举謡言发表了一番感言。

2. 在大会上,领导者高高举起手中的麦克风,举謡言宣布了重要决策。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举世、謡曲、言辞。

近义词:高谈阔论、高调宣传、高声疾呼。

反义词:低声下气、闭口不言、缄口不语。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